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
2022-06-09 10:16:33來源:吉林日報責編:蔣碩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a0d46c47-b8f2-43f2-a4ea-9ded6559668e

白雞峰風景區。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844dbe9b-dd09-4356-80b6-d7a1a73ecae2

遠山青黛,碧水田園。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3bd89e95-e00e-47b9-b25f-c2379384f316

綠林飛瀑,沁人心脾。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532c9dbf-1757-452b-98a6-5303c721783b

俯瞰城區,藍天碧水相映成輝。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34295900-107f-42ae-8435-04a6022435a1

風景如畫羅通山。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bab8350c-34b0-47ac-84a5-40d645c228c0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野鴨前來。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272e9138-1742-4940-a090-063fcca34d04

生態美景,花海暢遊。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8004971f-90d3-4b95-8672-03f8782d3ab9

親山近水西夾荒。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3822bbe7-e09b-4800-b58d-c4422e2117d3

溪水撫苔石,山中蘊大美。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5f6566ae-04bf-4d69-ad0d-c793ad098207

雲山霧海四方頂。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65c27ff8-e6f0-4c4e-bbfb-d954bd963287

醉美龍灣。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928d1f19-840e-403f-933c-c3b7ddb8c1c6

景色宜人,康養通化。

生態通化:風景這邊獨好_fororder_b4dab910-b9af-418e-98d7-5b1665f1ad9c

山水賦能,美麗通化。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寫在前面:

  “天高雲淡,月朗風清;魚翔淺底,河暢水清;花香鳥語,谷幽山青;沃野千里,地肥土凈”。這是通化市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通化市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打響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準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綠水青山、天藍雪白,是通化市鮮明的生態符號,更是山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呼喚。

  堅持為生態“留白”、給發展“添綠”,用信心、決心守護綠水青山,用行動擦亮文明底色。

  實現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一首嘹亮的新時代綠色暢想曲響徹山城通化……

  匠心描繪生態“自畫像”

  2019年,通化市因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被國務院通報表彰,是全國5個生態環境領域督查激勵城市之一。

  提振士氣,奮楫揚帆。近年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國美麗山水城市、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市、最美中國旅遊城市,集安市被授予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集安市、通化縣、輝南縣也先後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良好生態環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2021年以來,全市範圍內13個國控考核水質斷面好水率達到100%。全年空氣優良天數為349天,優良比例達到95.9%,實現連續6年提升。

  呵護綠水青山,山城初心不改。通過紮實推進河湖長制和水流域環境綜合治理、持續開展飲用水源地規範化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水環境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

  截至2021年末,通化市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796個,需要整治的40個排污口基本完成整治任務。推動建成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站,持續開展飲用水源地規範化建設。5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共設立界標107個、界樁80個、宣傳牌145個、交通警示牌108個,完成保護區隔離防護61.75公里。

  同時,全面完成國家和吉林省確定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總體目標任務。完成了燃煤小鍋爐淘汰任務。全面落實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有效減少柴油車(機)污染物排放量。市區空氣環境品質較2020年度有所提升,截至2022年4月末,與2021年同期相比,全市空氣環境品質優良天數進一步增加,優良天數比例上升2.57%。

  打造生態宜居美家園

  藍天、碧水、凈土,是每一個通化人的心願,也是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大攻堅打造宜居生態,制定好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通化市將目標、舉措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鞏固提升空氣品質,通化市落實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實施秸稈“五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5+1”全量化處置措施,確保實現全域禁燒的工作目標。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通鋼4項改造工程,推進亞泰水泥企業開展超低排放改造。鞏固燃煤鍋爐治理成效,推進全市65蒸噸以上非電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治理。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完成6戶醫藥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持續加大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力度,路檢路查率達到50%以上。控制建築工地和道路揚塵,市區主次幹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100%。開展餐飲油煙、惡臭異味治理,嚴查露天燒烤、焚燒垃圾、燒紙祭祀、違法燃放煙花爆竹等整治行動,確保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1%以上。同時強化噪聲污染治理,加快解決群眾關心的工業、建築施工、交通運輸以及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等問題。

  圍繞吉林省土壤環境品質鞏固提升行動方案,通化市持續實施對重點企業監管和建設用地流轉管控等一系列舉措,通過全面開展土壤、農業農村、地下水等污染防治專項行動,保障土壤安全。加強污染地塊環境管理,堅決完成國家和省裏下達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任務,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運用,嚴格實行污染地塊再開發再利用準入管理。全面開展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工作。組織開展工業園區、尾礦庫、化工石化及涉重金屬類企業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工作。根據國家和吉林省要求,確定“十四五”地下水環境品質考核點位4個,目前已全部完成地下水環境品質考核點位現場核實工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輻射環境始終保持安全狀態。

  “清廢行動”打造“無廢城市”。通化市嚴格落實工業固體廢物環境管理、醫療廢物監管,切實築牢山城生態環境安全屏障。2021年,全市共申報危險廢物企業及經營單位248家、醫療廢物企業88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産生單位103家,檢查涉廢企業143戶次,組織完成對全市100戶涉廢企業的規範化管理考核工作。全年對重點放射源監管企業進行了4次全面檢查,被檢企業能夠做到制度、標誌健全,未發現大的事故隱患。

  2022年,通化市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技術要求,加強對轄區內醫療機構、隔離點醫療廢棄物的收集、運輸、處置運行等管理工作,確實做到了行動迅速、蒐集全面、處置安全、運行規範。下一步,全市以實際行動踐行新發展理念和高品質發展要求,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水準,加快建設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美麗通化,全力打造生態強市,奮力開創新時代通化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多方聯動保護環境資源

  以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為抓手,通化市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市中級人民法院推動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取得實效,通過專業審判、生態修復、多元聯動、巡迴審判等方式,切實發揮審判職能,凝聚司法和執法合力,努力為建設綠色通化生態之城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全市法院共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856件,審結1851件(含舊存)。截至2022年6月,環境賠償金額超66萬元,“勞務代償”總時長36822小時,補種林木共計7839株,成活率達90%以上。

  推動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建設工作,通化中院完成了從“三合一”到“三合一+1”審判機制的轉變,出臺《關於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為推進綠色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以恢復性司法理念為著力點,探索環境資源類案件的專業化審判路徑。

  同時,堅持協同聯動,以府院聯動為契機,與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協調聯動,構建多元共治的環境資源糾紛解決機制,咬緊執法司法耦合齒輪,延伸司法審判職能,推動環境資源形成保護合力。

  在辦理涉環資審判案件中,通化中院充分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訴訟和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推動形成政府執法機關主導監管、司法機關提高保障、科研機構提供智力支持、企業承擔社會主體責任、公眾提升環保意識、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多元共治環境治理新格局。

  同時,注重專家智庫建設,與通化師範學院共建“市域社會治理司法研究中心”,就“環境資源審判理論與實踐研究、環境資源審判專家輔助服務、環境資源法律保護教育宣傳”等方面多次開展深層次交流合作,在審理重大疑難案件時,廣泛聽取專家意見,著力提升審判專業化水準。

  生態含綠,就是發展含金。

  山城通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並進的畫卷已徐徐展開……(林新宇 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裴虹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