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消息(王勝男):金秋十月,延吉的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在延吉朝陽川鎮勤勞村,種糧大戶張國振正駕駛一台水稻聯合收割機穿梭在自家田地裏。稻穗經過脫粒,直接裝入轉運車,拉運到存儲點,機械化收割、脫粒、裝車,一氣呵成。一畝地收割完,僅用了十幾分鐘。
延吉稻田裏的稻穗顆粒飽滿 攝影 李軍廣
“過去秋收是人工收割,一天一個人才收一畝地,現在一台機器,相當於過去30個人。2022年我們農場共種了30公頃水稻,産量可達40多萬斤。”延吉市朝陽川鎮谷祥瑞種植農場負責人張國振説。
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十年間,張國振家的拖拉機從“250型”變成“804型”,插秧機從手扶式變成方向盤式,收穫機從小型背負式變成大型自走式聯合機,打藥從人工背壺變成無人機噴灑。從“田裏跑”到“天上飛”,張國振這一代新型農民見證了延吉市農業生産機械化水準的提高。
截至2022年,延吉市登記註冊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210台,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預計達到93%以上。機械化作業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和品質,也提高了糧食産量。
在朝陽川鎮太興村和八道村的田間小路上,一大片稻田映入眼簾。這是延邊農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水稻基地。“我們合作社一共有200公頃的水稻,2022年水稻長勢喜人,又是一個豐收年。”延邊農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傳龍説。
延吉朝陽川鎮太興村的稻田 攝影 李軍廣
像張國振、熊傳龍這樣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經營的專業農場,在延吉市還有很多。而10年前,延吉市僅有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9家、專業農場17家。如今,延吉市已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60家、家庭農場848家、農民合作社260家,培育綠色産品企業4家、綠色農産品品牌5個。
這十年,延吉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生産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産量穩定在每年9.6萬噸以上。根據延吉市農業農村局近期數據統計,2022年,延吉市糧食秋收計劃面積為25.13萬畝。截至10月18日,已完成秋收面積4.62萬畝。其中,大豆完成收穫1.87萬畝,水稻完成收穫0.81萬畝,玉米完成收穫1.84萬畝,預計11月中旬全面完成秋收任務,糧食産量預計達到11萬噸。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十年來,延吉市有效落實田長制,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品質和土地産出率,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2021年,延吉市建成高標準農田8.43萬畝,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3%。2022年,延吉市實施5.4萬畝高標準農田任務,其中,有3.5萬畝的建設任務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0%,1.9萬畝建設任務已進行施工招標。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延吉市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黑土地保護,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延吉力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