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長春新區長光宇航:為國“鑄劍”,做有用之“材”
2024-07-29 16:21:0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趙瀅溪

  三年前,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穩穩降落火星。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祝融號(天問一號任務火星車)上承擔拍照任務的高分相機機身的複合材料來自長春新區一家十分低調的公司——長光宇航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宇航”)。

長光宇航:為國“鑄劍”做有用之“材”_fororder_proxy

長光宇航複合材料有限公司 供圖 長春新區新聞中心

  長光宇航研製的複合材料不僅能使祝融號上的高分相機在嚴苛的火星環境中穩定工作,還同時保障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的出色性能發揮。此外,長光宇航的複合材料還在多個航天工程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長光宇航先後取得40多項授權專利及軟體著作權,並榮獲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公司産品廣泛應用於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武器裝備、商業航天、衛星等多個領域。

  “看見探測器著陸的瞬間,其實心裏是很激動的,但是只能跟內部同事分享。”長光宇航纏繞事業部經理王利彬是“天問一號”項目的主要參與人員。在2017年至2020年,為了研發出適合的複合材料,他不知道和同事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

  “我們需要找一種耐低溫性能更優、韌性更好、品質更輕的複合材料。”王利彬説,天問一號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沒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鑒,只能一點點摸索。經多次試驗,一款厚度僅有0.6毫米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通過測試,登陸火星接受考驗。

  “宇宙沒有盡頭,奮鬥的腳步更不能停止。”王利彬説,他現在帶領團隊致力於我國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複合材料噴管一體化成型技術的研究。儘管過去七年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自己還是不滿足。

  “為國鑄劍,期待我們國家能在這個領域做到國際領先。”王利彬説,去年他把戶口遷回了長春,要在長春新區這片土地上書寫長光宇航踏浪前行的故事。

  近年來,長光宇航有20余名像王利彬這樣的碩士、博士從省外回歸,成為公司核心技術骨幹。

  “追逐星辰大海,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2023年9月,即將從英國博士畢業的小董,得知長光宇航正在招聘,毫不猶豫地發送了簡歷。

  作為長春人,小董擁有令人羨慕的簡歷:從本地頭部高中保送至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留學英國,一直到博士畢業。小董説,心安處惟吾鄉,遊子終歸要回來。

  回國第二天,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小董就坐在了長光宇航總經理林再文的面前。林再文跟小董講述了公司的創業歷程、發展方向,並且為她規劃了研究方向。

  “談完之後,我確信這就是自己應該來的地方。”小董説,長光宇航團隊對技術的執著以及對人才的重視,是自己下定決心的重要因素。

  小董現在是長光宇航倣真主任設計師,主要研究方向是複合材料力學、流固耦合、氣動彈性力學。

  長光宇航自成立以來,人才隊伍從當初十幾人迅速壯大到360余人。每年不斷從重點院校引進碩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複合材料倣真分析,樹脂配方研製,火箭及導彈複合材料艙段、空間衛星及相機複合材料結構、複合材料噴管及擴張段以及複合材料發射裝置設計成型等多個專業方向的人才梯隊。

  材料是人類社會的里程碑。整個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材料發展的歷史。

  “面向未來,人類要探索地外文明,材料也是首要保障。”長光宇航副總經理鄒志偉説,星河燦爛的探索需要更多的新鮮力量加入。

  在長春北湖未來科學城建設進度條上,先進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質生産力正在挑起大梁。

  此外,長春新區在落實省市各級人才政策的基礎上,又因地制宜“樂業安居”等人才計劃,打造安居樂業的理想之區。

  長光宇航公司箭體結構部經理李玉龍在今年獲評為吉林省E類人才。

  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後,李玉龍到一家知名的化學新材料領域上市公司工作,後來想要回家鄉發展,便加入創業初期的長光宇航。“人才卡很方便。”他説,雖然平時工作緊張,能用到人才卡的地方不多,但激勵作用要大於物質獎勵,這體現了城市的溫度,也增強了吸引力。

  10年前,作為長光宇航創始人之一,鄒志偉把家從哈爾濱搬到了長春。

  “夏天的寧溪、秋天光機路的楓葉,新區變得越來越美,在這裡工作也越來越舒心。”鄒志偉説,追逐夢想的道路很辛苦,但城市的幸福感讓年輕人的奔赴有了慰藉。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十萬級登天梯,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個臺階也很了不起。”鄒志偉説,希望長光宇航人能成為一顆顆“螺絲釘”,為大國重器奔赴浩瀚星空貢獻力量。(文 王青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