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吉林助力“中國糧食 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2025-03-12 10:08:36來源:人民日報責編:蔣碩

  原標題:吉林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助力“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成色更足(大數據觀察)

  核心閱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産和品質提升。

  優質糧食,事關種糧農民增收,也呼應著消費升級新需求。2017年首輪優質糧食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各地推進糧食優質優價,糧食供給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本期報道通過三則種糧故事,展現産糧大省吉林在推進優質糧食工程上的深入探索。

  “以前沒想過,咱黑土地裡長出來的玉米棒這麼受歡迎,都賣到國外了。”這是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友剛的感慨。

  “讓好米變名米,讓名米賣好價。”這是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返鄉創業青年金君的追求。

  “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這是吉林鎮賚縣大屯鎮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的體會。

  這些心聲的背後,是糧食生産領域提升品質、創建品牌、依託科技的三則故事,也是吉林省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縮影。

  2017年,財政部與原國家糧食局共同啟動優質糧食工程;2021年,《關於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印發,提出“十四五”時期重點開展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品質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加快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近年來,吉林和全國各地一道,努力實現糧食豐産,推動優質糧食走進千家萬戶,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選好種  種好糧

  玉米暢銷海內外

  農嫂食品公司生産車間內,一穗穗玉米經過脫皮、清洗、滅菌、蒸煮、裝箱等流程,成為等待銷往市場的産品。

  公司成立於2012年,專注玉米生産。創立初期,規模小、沒名氣,玉米根本賣不上價。

  “種子是糧食的‘晶片’,也是我們發力的重點。”劉友剛説,為提升玉米品質,公司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共同開展“吉林鮮食玉米優質品種試種推廣”項目建設,新品種“吉農糯9”實現規模化生産。此外,統一化種植、科技化管理、精細化加工,也讓玉米口感更好、産量更高。

  好品質帶來好口碑。“以前種植面積只有二三十公頃,每年最多能賣100萬穗玉米。現在發展訂單農業,帶動合作社、農戶共同致富,種植面積達到2000公頃,每年賣七八千萬穗玉米。”劉友剛説。

  農嫂食品公司已發展成為集研、種、産、銷于一體的全産業鏈食品加工企業,年生産加工能力8萬噸,年總産值2.5億元。公司研發了鮮食果穗、真空果穗、速凍玉米粒、甜玉米汁、玉米麵等30多類産品,解鎖鮮食玉米的更多吃法。公司還不斷開拓銷售渠道,産品遠銷22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吉林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近238萬畝,産量達24億穗。吉林省連續多年在公主嶺市建設吉林省中高端鮮食玉米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優選省內外近600個品種錯峰種植,優化品種結構,築牢發展根基。鮮食玉米糰體標準、鮮食玉米全産業鏈標準相繼出臺,助力産業健康發展。

  提品質  創品牌

  大米有了身份證

  光東村位於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嗎西達”品牌大米就從這裡走出。“嗎西達”在朝鮮族語中的意思是“好吃、美味”。這個美味大米的故事,要從多年前説起。

  出國留學後選擇回到家鄉的光東村青年金君,在村裏辦起有機大米農場,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嘗試帶領鄉親們走出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耕種方式。“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銷售,好大米賣不上好價錢。”金君説,經過思索,他們找到了突破方向——創立品牌。

  品牌和品質密不可分。金君請來農技專家,改良水稻品種,米粒變得更精、更細、更香。他還申請了100萬元貸款,擴建廠房、購買先進的水稻加工設備、擴大種植規模。

  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覷。“現在,我們用無人機施肥,精準又高效,還用上了物聯網監控系統,土壤溫度、濕度等數據都會實時展示在農場中控室的大螢幕上。田裏有啥問題,都逃不過科技的‘火眼金睛’。”金君介紹,目前自己的家庭農場經營著300多公頃水田,統一選種、統一育苗、統一插秧、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為本村以及周邊村的許多農戶提供了增收機會。

  “以前每斤大米賣3元,現在村裏共有7種大米出售,便宜的每斤賣6元,貴的每斤賣二三十元。農閒時節,大家還能到農場打零工。收入高了,越幹越起勁!”光東村黨支部書記金憲説,近幾年來,農旅融合給村裏帶來了活力,不少遊客都會特意買些村裏産的大米。村裏還和省農科院合作種植多個品種的水稻,力爭讓糧食更優質、賣出好價錢,也讓大家吃上更美味的放心糧。

  2024年,吉林省按照“突出品質,層級分明”的原則,開展吉林大米分級分類,遴選出首批100款吉林大米名錄産品,授權使用“吉林大米身份證”。現在,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近1300萬畝,年産量達136.4億斤。

  靠科技  促增收

  鹽鹼地上稻花香

  在吉林省西部,有片約百萬公頃的鹽鹼帶,鎮賚縣就坐落於此。這片曾經“種啥啥不長”的土地,現在成了吉林省水稻生産第一縣。優質稻米靠什麼種出來?靠科技。

  30多年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員,堅持在鎮賚縣嘎什根鄉進行鹽鹼地水稻種植技術攻關研究、試驗和推廣,讓水稻在這片鹽鹼地上紮根。

  “我們日子好了,離不開一代代省農科院專家的付出。這些年,我們的大米越種越好,要感謝馬博士。”任志國説。

  馬博士名叫馬巍,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2014年,馬巍來到嘎什根鄉,推動鹽鹼地改造以及耐鹽鹼水稻品種篩選工作。

  “第一代科學家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第二代科學家解決從低産到高産的問題。”馬巍説,他們這一代科學家則聚焦“優質優價”,在保證水稻産量、提高水稻品質的同時,幫助農民節本增效,讓農民在“以稻致富”這條路上走得更加踏實。

  近年來,鎮賚縣逐步推進有機水稻生産,不斷提升産業綠色化水準。“我們利用好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實現了一田雙收、一水兩用。”任志國説,在省農科院的指導下,合作社還承擔了優質水稻新品種種子繁育工作,每年為合作社增加近100萬元的額外收益。

  “我們從品種和技術兩方面入手,對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科技幫扶。”馬巍説,他們將選育的優質水稻品種提供給合作社試種,篩選出適宜當地大面積種植的優質水稻新品種,幫助合作社實現水稻品種更新換代。目前,應用新技術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頃産量提高10%以上,稻米品質也大幅提升。(記者 孟海鷹 記者王海躍參與采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