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春7月2日消息 夏日的東北黑土地上,連片的玉米田正齊刷刷“拔節生長”,綠油油的葉片在陽光下閃著光。都説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這片孕育著中國糧食“底氣”的沃土,如今正靠科研創新破譯這枚“晶片”的核心密碼,讓種子“晶片”加速迭代,為糧食增産裝上“科技引擎”。
新科技讓育種“跑起來”
“以前育種就像‘養孩子’,得等種子成熟、發芽、再一遍遍自交,4-5年才能勉強湊出個‘純係’,還不敢説絕對整齊。”吉林省宏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科研部經理李治國笑著打比方,“就像給晶片攢參數,老辦法得慢慢‘攢經驗’。單倍體育種方法,大大地縮短了育種時間。過去用芽苗法、浸根法等加倍方法給種子‘加倍’,得守著種子成熟,發芽,再用刀片處理芽尖、泡藥水,需要走完完整的生育期,費時又費力。”
檢測檢驗中心(央廣網發 吉林省宏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供圖)
如今,在吉林省宏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組培實驗室裏,技術員們用誘導係授完粉12天左右就能采收的果穗,在實驗室做組培加倍。“就像給種子開了‘加速鍵’,直接對幼胚處理,加倍率蹭蹭漲,8個月就能育出純係。”據李治國介紹,宏澤公司的組培加倍技術的特點:一是誘導係誘導率高,標記明顯易於鑒別,二是加倍率高幼苗健壯易成活。
“地裏生長出的苗,用我們的話形容跟刀切似的刷刷齊,株高、穗位、葉形都一個樣。整齊的親本配出整齊的F1種子,自然有益於産量提升。”李治國眼裏閃著光。
科企攜手讓實驗成果直接“下地”
光有技術還不夠,宏澤公司拉著科研院所、生物公司組了個“超強聯盟”:與大北農、博瑞迪等生物公司開展了生物育種合作,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合作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開發,以及協助建立玉米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與吉林省農科院生物所合作進行資源遺傳改良及分析。
“以前實驗室的成果可能‘鎖在抽屜裏’,現在咱們合作,品種從研發到下地一路都走在‘高速上’。”技術員介紹,如今玉米已有30余個品種通過國省審定,高粱登記品種達10余個,擁有34項玉米植物新品種權。“澤玉8911”“澤爾灃515”“吉品920”等通過國省審定的玉米品種,在東北、黃淮等地區市場影響力巨大。其中,“澤玉8911”在東北和黃淮成了農民的“心頭好”,耐密、抗倒、抗病樣樣行。
從“一粒種”到“全鏈條”,構建“種業生態圈”
在新疆、甘肅的2萬畝制種基地,種子從發芽就被“標準化照顧”;長春的倉庫裏,4000平方米常溫庫和1500平方米低溫冷藏庫給種子“開空調”;在覆蓋東三省、內蒙古、新疆、黃淮海等地區的行銷網絡中,通過“公司+代理商”“公司+大型合作社”“公司+土地流轉”“公司+大型種植戶(新型經營主體)”等多元化銷售模式,推動良種直達田間地頭。
兩套國內先進的種子加工生産線(央廣網發 吉林省宏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供圖)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在科研上的投入,進一步提升單倍體育種技術,與更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合作,培育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品種,為農民增産增收,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大的力量。”吉林省宏澤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裴江霖説。
當科技的種子撒進黑土地,東北種業正從“靠天吃飯”走向“靠智升級”。從組培實驗室裏的“加速生長”,到科企合作的“強強聯手”,再到全産業鏈的“無縫銜接”,這片沃土正用創新書寫著新的“豐收密碼”。(記者舒震 見習記者郭明彤 實習記者楊赫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