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延吉:砥礪前行結碩果 揚帆起航新征程
2025-07-18 19:16:5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黃非責編:蔣碩

  從2015年到2025年,十年來,延吉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真抓實幹、銳意進取,全市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産業升級 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十年來,延吉市全力抓産業、擴投資,經濟發展如巨輪破浪前行。

  項目建設成果豐碩。細胞産業園為生物醫藥産業注入活力,吸引企業入駐形成集聚效應;裝配式建築材料産業園推動建築行業轉型升級,為城市建設提供支撐。這些項目提升了産業層次,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工業經濟穩中提質。47戶高新技術企業和43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如明星閃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品。延吉市也因科技創新上榜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

  文旅産業火爆出圈,成為亮麗名片。水上市場早市煙火氣十足,吸引眾多遊客。中國朝鮮族民俗園重塑多種業態,融合民俗風情展示與特色餐飲民宿,吸引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遊客紛至遝來,2024年接待遊客357.89萬人次。延吉恐龍王國自2022年開園以來,截至2024年9月累計接待遊客133.7萬人次。隨著文旅産業發展,延吉市接待遊客突破千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50億元,入選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2024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完成451.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2億元,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43.4%、6.5%。

  改革創新 發展動能加速釋放

  十年來,延吉市堅定不移抓改革、促開放,為城市發展裝上強大引擎。

  重點領域改革紮實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活力。2024年,延吉高新區和空港區,“兩區”規上工業總産值完成225.2億元,增長9%。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社區醫院建設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服務。巡遊出租汽車經營權無償配置改革規範市場秩序,跨境電商差異化發展改革搭建全省首家全模式跨境電商綜服平臺,2024年跨境電商綜試區獲評全國綜試區“成效較好”等次,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完成5億元,增長185.7%。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停産半停産企業及停滯項目盤活改革讓“沉睡”資産煥發生機。

  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延吉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延吉-長白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考核評估位列全國第二檔。延吉機場國際貨站等投入使用,延吉-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線復航,延吉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居東北地區支線機場第一位,國際遊客佔比位居全國第一位。

  城鄉蝶變 宜居宜業面貌煥新

  十年來,延吉市千方百計抓基礎、提品質,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綠美延吉”提升行動讓老城區“被遺忘的角落”變成城市綠地、景觀小品和口袋公園,新城區道路寬敞平坦,綠化錯落有致,40多個遊園廣場如珍珠般鑲嵌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原地升級”。

  城市管理更加有序。“紅色星期五”活動、“雙報到”機制和“網格化”管理等保障城市高效運轉,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鞏固,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鄉村振興畫卷徐徐鋪展,農業産業發展迅速。人參加工企業産銷兩旺,人參現代農業産業園等項目帶動農民增收。鄉村面貌向好,基礎設施完備,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村莊清潔等行動讓鄉村整潔衛生,全域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顯著,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監測對象無一返貧致貧。

  民生福祉 幸福生活日益美好

  十年來,延吉市堅持不懈抓民生、強保障,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公共服務水準提升。延吉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區小學階段教師交流輪崗全覆蓋,啟動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吉大高中延吉分校”掛牌招生,讓學生享受更優質教育。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紮實推進。延吉市實施“五大工程”“十大行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先行學校、“互嵌式”社區等83個陣地。開展“紅石榴”宣講、“凝中國心、鑄中華魂”等系列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平安建設成效顯著。級綜治中心規範化運行,常態化掃黑除惡通過中央督導,連續四年榮獲全省平安縣(市)稱號,國防動員等工作有序推進,為發展保駕護航。

  感恩奮進十年路。這十年,是砥礪前行的十年,是碩果纍纍的十年,延吉市在經濟、民生、環境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站在新起點,未來,延吉市將牢記初心使命,高標準謀劃“十五五”規劃,堅持項目為王、改革為先、民生為本、環境為基,奮力開啟高品質發展新篇章。(文 穆俊英 徐大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