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繡花功夫”編織智慧春城——“深耕歷史文脈 賦能城市更新”系列觀察之一
“新民市集”火熱開市,“潮汐式步行街”人潮洶湧,市民、遊客不時駐足欣賞非遺技藝,或者選購“老字號”商品;口袋公園裏老人閒坐話家常,孩童嬉戲追逐,熱銷的咖啡店門前排起長隊。
新民大街的持續火熱,不僅在於其煥然一新的面貌,更源於長春因地制宜地破解城市更新難題,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嶄新範式。近年來,長春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準,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先後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和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等工程,使更新成果可觀可感,並逐步積澱出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長春市創新融入現代韌性城市理念:智慧化改造地下管網、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優化道路、交通、環境等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安全風險防禦能力。同時,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廣泛發動市民參與改造設計與後續管理,使城市更新既有民生厚度,又有文化溫度,更顯治理智慧。
“看不見”的韌性讓城市更安全
7月末的雨夜,新民大街與清華路交會處,長春城市設施建設集團項目經理姚小亮穿著雨衣蹲在收水井旁,手電筒的光束穿過雨簾——雨水正貼著網格迅速下泄。“往年這裡積水時,公交車都得繞道而行。”他敲了敲井蓋,“我們在此次改造中修建了雨水提升泵站,這幾天連續遭遇強降雨,泵站運轉良好,收水井一次沒堵過。”
同時,新民大街修建的異形排水口完善了低窪路段的排水功能,曾經雜亂分佈的管線井也有了自己的編號,不僅能精準定位,還能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管理與維護。
傍晚的伊通河回憶島景觀橋,是長春市民遛彎的好去處。從這裡再往南,4座智慧攔河閘依次排開,實時監測流量,並可遠程控制河閘。上游清理污染底泥,城區鋪設120公里污水幹管,將直排河道的污水引入處理廠。經過綜合治理後,防洪能力有效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升級與伊通河綜合治理,僅僅是長春市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裏子”工程的縮影。僅2024年,長春市就修補改造了1638條背街小巷,綜合整治652個居民小區的公共設施。改造水氣熱排地下管網1453公里。
通過系統推進地下管網智慧化監測、排水防澇設施升級和應急響應體系建設,城市抗風險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城市宜居指數、韌性強度與智慧程度大幅提升,群眾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看得見”的智慧讓城市更高效
走在1445米長的新民大街上,一個個倣古造型的燈桿引人注目,這是集交通信號燈、照明、監控、緊急呼叫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燈桿;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門前,電子顯示屏實時顯示剩餘車位數量,新增的隔離護欄將來自不同方向的車流分隔開來,有效避免了擁堵……
在景區景點內,搭載著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在空中飛行巡檢;在城市道路上空,憑藉先進的智慧識別技術,無人機快速“鎖定”違規堆放的垃圾,讓環境問題無所遁形……
這些智慧化場景的背後,是一套覆蓋全域的城市治理體系。技術賦能正推動城市管理向“全域感知、智慧研判、精準調度”的方向升級,而要真正實現城市治理的“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離不開科學高效的運行架構支撐。
在背街小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長春市城市管理局把全市精細劃分為263個單元網格,以網格為提升單元,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在應急處置方面,“市-區-街”三級管理網絡高效協同,市級指揮中心負責宏觀研判和應急調度,區級平臺統籌資源分配和任務派發,街道落實問題處置和現場核查,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全網聯動”的治理效能。
這種“網格化+智慧化”的治理創新,不僅體現在城市管理的頂層設計,更滲透到街巷改造的細微之處。新民大街改造前,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局長信箱”、社區議事廳收集群眾意見,決定口袋公園位置、花境品種;改造後,沿街商戶與所在城區簽訂“門前五包”自治協議,“街長+城管+志願者”混編上崗。市民劉女士感慨:“以前改造是‘你看我做’,現在是‘我們一起做’。”
“摸得著”的改變讓城市更親民
早上7點,市民宋先生已經推著嬰兒車穿過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原偽滿司法部舊址)的庭院。幾個月前,這裡還被2米多高的灰色圍墻包圍,行人只能遠遠望一眼建築的檐角;如今,圍墻被拆除,草坪順勢鋪到人行步道邊。
“以前像參觀博物館,現在像逛自家院子。”宋先生感嘆。而這正是長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注腳——城市更新首先要讓群眾“記得住鄉愁,看得見幸福”。
新民大街拆除沿街院落圍墻,將釋放出的4.5公頃綠地打造成了13個口袋公園,開街後首週日均客流量就達到3.2萬人次,是改造前的五倍。
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經過全面升級改造,以“藝術+生活”的創新理念華麗亮相,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人民廣場拆除圍欄,新增地下通道,配套“人民咖啡館”等文創空間,增強市民參與感。
變化不只發生在這幾處。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8月底,長春市對700多處圍擋進行了整改,釋放了290多萬平方米的城市空間。除此之外,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環境提升等工作,利用邊角地、未用地等廢棄空間建設口袋公園,增加棧道、健步道等便民設施,讓“推窗見景、出門見綠”成為市民生活“標配”。
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城市廣場煥新,從交通動脈疏通到地下管網升級,從水脈污染防控到河岸綠廊貫通,長春把城市更新的“大文章”,落實成市民看得見的改變、摸得著的幸福,讓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美好生活,在長春的每一條街道延伸。(記者 劉岸松 張和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