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汽車城的創新沃土出發,長春汽開企業們懷揣著突破攻堅、賦能産業的實幹信念,在技術研發與産業升級的賽道上奮力前行。為挖掘長春汽開企業創新實踐案例,央廣網吉林頻道策劃推出《創新築夢·長春汽開智造進行時》系列報道,探尋這些企業如何將核心技術轉化為發展動能,聆聽它們在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中的奮進故事,展現長春汽開産業創新的強勁活力與堅實根基。
央廣網長春10月9日消息(記者舒震)在北國春城長春,這座被譽為“中國汽車搖籃”的城市裏,創新的脈搏始終強勁。當全球汽車産業群雄逐鹿之時,一場關乎核心競爭力的攻堅戰,正在一棟靜謐而潔凈的廠房內悄然進行。這裡,沒有傳統製造線的喧囂,只有機器精準起落的韻律。這裡誕生的,不是普通的汽車零件,而是決定新能源汽車性能上限的“心臟”——高性能電驅動系統。
一汽中車的自動化生産線(央廣網發 一汽中車供圖)
落戶於此的一汽中車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雖于2022年才正式成立,卻以其一系列突破性的“硬核”技術,迅速成為中國北方該領域的拓荒者與領跑者。
直面“紅旗標準”,挑戰轉速極限
對於新能源車而言,電驅系統如同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是技術的核心。而定轉子技術,更是核心中的“心臟”。一汽中車的誕生,源於高端品牌一汽紅旗對卓越性能的極致追求。
“當時紅旗給我們的目標,是將電機轉速從行業普遍的18000rpm提升至至少22000rpm,”技術經理林仁義説。轉速的提升意味著更強的動力與更高的效率,但也對轉子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轉速每提高一分,技術難度便呈幾何級數增長。
壓力,成了最好的創新催化劑。技術團隊將目光首先投向了轉子整體熱固技術。他們形象地比喻:這好比為轉子內部精密排列的磁鐵和鐵芯,灌注一種特製的“高級環氧樹脂石膏”。這種“石膏”不僅要將所有部件牢固粘接為一體,更需具備優異的導熱性,確保高速運轉産生的熱量能快速散發。歷經數百次參數調整與工藝優化,最終,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堅如磐石、散熱高效的轉子內核,使其能從容應對22000rpm的極速考驗,性能比肩頂級賽車引擎。
“凍”出來的精度,“擠”出來的空間
解決了轉子內部的穩固問題,如何將其與中心軸實現完美結合,又是一道難題。一汽中車摒棄了傳統的鍵槽軸連接方式,引入了頗具巧思的轉子凍軸裝配技術。
“這其實是‘熱脹冷縮’原理的極致應用。”林仁義解釋道。他們將軸置於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中冷卻,使其輕微收縮,然後輕鬆放入轉子孔中。待軸溫恢復至室溫,自然膨脹,與轉子形成過盈配合,結合力均勻而強大,遠超傳統方式,顯著提升了轉子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在追求動力澎湃的同時,如何為駕乘者“偷”出更多空間?一汽中車在定子技術上找到了答案。他們採用的定子扁線成型技術,被生動地稱為“以扁代圓”的革命。傳統圓銅線之間存在大量空隙,如同圓形麵條填不滿飯盒。而扁銅線則能像扁麵條一樣,被快速、精準地彎折成型,緊密排列,在相同體積下填入更多銅線,極大提升了空間利用率和電機功率密度。“我們的成型速度達到2.5秒每根,且一致性極高,解決了行業痛點。”品質經理李樹全介紹。
極致追求背後,是汗水與智慧的交融
所有技術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是技術人員夜以繼日、攻堅克難的成果。在項目最關鍵的測試階段,五位核心工程師提前兩個月進駐車間,對每一個零件、每一台工裝設備進行地毯式排查。大小項目優化累計數百項,終於將産品良品率從最初的60%提升至行業領先水準。
“就是有點費工程師。”李樹全一句輕鬆的玩笑,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一位“87年”的工程師因長年專注研發,早生華發,回老家被一位大叔誤稱“大哥”的趣聞,在公司流傳開來,這既是笑談,更是團隊忘我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智慧工廠托起“質造”標杆,政企合力孕育創新沃土
一汽中車的生産車間,高達30萬級的潔凈環境,極其震撼,這是國內電驅動領域的首家。在這裡,自動化程度超過95%,兩條先進生産線年産可達20萬套定轉子,而日常僅需4名工人照看。全過程品質監控數據實時上傳至監測系統,實現了産品生命的全週期可追溯。
機器運轉工作(央廣網發 一汽中車供圖)
當時這座現代化工廠的落成,可謂“兵貴神速”。速度的背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管家式”服務。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協調供暖、供電等服務單位提前介入,提前供暖、拉線通電,使廠房建設週期縮短了近三個月,為企業搶佔了市場先機。
“選擇長春,不僅因為它是底蘊深厚的汽車城,擁有完善的産業配套,更源於政府對企業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支持。”一汽中車總經理左向南感慨道。正是這種優質的營商環境,讓一汽中車這家規模不大卻懷揣宏大夢想的企業,能夠心無旁騖地深耕技術,助力中國汽車産業在新能源賽道上行穩致遠。
從突破轉速極限的轉子,到提升空間效率的定子,一汽中車的創新實踐,是長春乃至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它彰顯了在時代變革中,企業憑藉核心技術攻關、政府營造良好生態,所形成的強大合力。這種積極向上、力爭上游的精神,正驅動著中國製造向著“中國智造”與“中國質造”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