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2025-10-11 10:07:26來源:吉林日報編輯:顏觀潮責編:顏觀潮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吉林大米就誕生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鐘歌 攝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松花江。 于長海 攝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秋季的長白山五彩斑斕。 王玉鈺 攝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吉林省首部講述吉林生態故事的綜合性文集《長白文韻—吉林生態文學作品選》。 (資料圖片)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生態+”:大美吉林 共生共贏

查幹湖。 (資料圖片)

  秋至吉林,天朗氣清。

  長白林海疊翠,黑土良田鎏金,查幹湖畔飄香——三筆寫意淡墨,暈染白山松水間厚重而鮮明的生態底色。

  這片被自然厚愛的土地,不僅有著令人沉醉的秋日盛景,更承載著吉林對發展與生態關係的深刻思考。“好山好水好土出好糧”這既是對吉林得天獨厚自然稟賦的生動概括,更是新時代吉林錨定綠色發展方向、探索高品質發展路徑的邏輯起點。

  隨著發展理念的迭代升級,吉林對生態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生態已不再是發展的“附加項”,而是一切發展的“基礎項”。

  基於這一核心認知,吉林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為紐帶的融合發展之路。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生態+”的吉林實踐,恰似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田園詩,為新時代生態發展寫下雋永注腳。

  生態+農業

  以綠為基,讓生態優勢化作農業競爭力

  “好山、好水、好土”的好生態是吉林發展農業的核心優勢:當長白山的皚皚白雪融化成清澈溪流,滋養著腳下沃土;當松嫩平原廣袤無垠的黑土地,散發著醇厚的泥土氣息……近年來,吉林省將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依託這樣的優良生態基礎培育優質農産品,讓生態“含綠量”轉化為農業“含金量”,從而實現生態與農業的雙向賦能。

  “涼水”大米便是吉林生態與農業融合的典型代表。在延邊州圖們地區,生態優勢成為農産品品質的“加分項”。這裡坐擁長白山余脈的優質水源,山泉水經層層過濾匯入灌溉溝渠,為稻田提供了潔凈甘冽的滋養,加之充足的日照與恰到好處的晝夜溫差,共同構築起水稻生長的天然“生態寶庫”。“涼水”大米顆粒飽滿、口感軟糯,憑藉獨特的生態品質享譽中外,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好生態提升了農産品品質,優質農産品又反哺生態保護,當地農戶為守護“金字招牌”,主動踐行綠色耕種模式,形成“保護生態—培育優品—增收致富—呵護生態”的良性循環。

  白山的人參産業發展,更是離不開生態的賦能。撫松縣素有“中國人參之鄉”的美譽,擁有870余種以人參為主的野生中藥材。當地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茂密的森林為野山參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推動林下參産業蓬勃發展。如今,當地人參産業已從簡單的原材料供應,延伸出人參酒、人參化粧品、人參保健品等深加工産業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從“涼水”大米創優賦能到林下參産業提質增效,每一條路徑都彰顯著“向生態要效益”的發展智慧。生態與農業的協同共進,讓好生態真正變成了農民的“錢袋子”,以實打實的發展成效,為吉林鄉村振興築牢了堅實根基。

  生態+旅遊

  以景為媒,讓生態美景變身經濟增長點

  長白山無疑是吉林生態旅遊的璀璨名片。作為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東北三江源”,其森林覆蓋率超95%,既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珍貴的“物種基因庫”。近年來,吉林省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長白山進行統一規劃、保護、開發與管理,通過一系列專項行動厚植生態底蘊。在此基礎上,吉林省打造的“春賞杜鵑、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玩冰雪”四季旅遊産品,吸引無數遊客紛至遝來。僅暑期旺季,長白山景區每日接待遊客便達數萬人次,遊客在領略絕美風光的同時,也為吉林旅遊經濟注入強勁活力。

  查幹湖則是生態與旅遊協同發展的另一典範。吉林省啟動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後,通過多項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改善湖水品質與生態凈化能力。如今的查幹湖,不僅生態環境優良、漁業産業鏈完整,更因“冬捕”等特色旅遊活動聲名遠揚。每年冬捕時節,大量遊客專程奔赴查幹湖,觀賞壯觀的捕魚場面、感受獨特的漁獵文化——既帶動了當地旅遊經濟,又強化了公眾對查幹湖生態保護的重視,形成良性循環。

  優良生態讓吉林旅遊“四季皆景”:冬日冰湖騰魚的壯觀震撼人心,夏季22℃的清涼體驗愜意舒適,沿著G331旅遊大通道,生態圖景與人文故事交相輝映,帶動周邊鄉村旅遊發展,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生態+能源

  以新換舊,構建綠能驅動的發展新格局

  能源産業的迭代升級,始終離不開自然生態的支撐。生態稟賦為能源轉型劃定“綠色基底”,更賦予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能。吉林能源發展的邏輯,始終緊扣“生態”與“能源”的協同共進。

  在白山市,省內最大的獨立煤炭深加工企業——吉林鼎運新能源,完成了從“原煤—精煤—焦化”傳統産業鏈到“熱能高效利用—煤氣深加工—化工産品循環回收”綠色循環模式的蛻變。“讓黑煤塊轉化為綠能源”的實踐,打破了“煤炭即污染”的刻板印象,這種轉型正是吉林在“雙碳”戰略下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生動實踐。

  傳統能源的清潔化利用打開了轉型空間,生態稟賦則為清潔能源發展奠定了“先天基因”。白城通榆的草原與光照、松原的風光資源,不僅是地理優勢,更是清潔能源産業落地生根的底氣。依託穩定風速,通榆建成國內重要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年發電量超100億千瓦時;憑藉豐富的風光資源,松原承載起全球最大體量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這充分説明,脫離生態優勢的能源開發如同無源之水,只有尊重自然、依託生態,才能突破化石能源瓶頸。

  從“高碳依賴”到“綠能驅動”,清潔能源正成為吉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在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中,一幅天更藍、山更綠、能源更清潔的發展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生態+文化

  以文載道,為生態保護注入精神動能

  吉林的諸多文化瑰寶,皆孕育于獨特的生態環境之中:延邊朝鮮族農樂舞的韻律,源自水稻田的勞作場景;通化松花石硯的溫潤,得益於松花江的千年沖刷;查幹湖冬捕的傳奇,依託著河湖生態的饋贈。這些文化形式的誕生與傳承,離不開吉林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的滋養,更因此存續著白山松水間文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生態是文化的根基,文化是生態的靈魂。在吉林,生態與文化從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滋養、協同發展。近年來,吉林省立足這一內在聯繫,精心打造了《血色草原》《風吹稻浪》《芬芳大地》《問脈山水——吉林省生態文學散文選》《長白文韻——吉林生態文學作品選》等多部優質生態文學作品。其中,《血色草原》榮獲首屆“觀音山杯”生態文學獎二等獎。

  剛剛出版發行的《長白文韻——吉林生態文學作品選》是吉林省首部講述吉林生態故事的綜合性文集。該書收錄51篇文學作品。書中既有對長白山植被保護的細膩描寫,也有對查幹湖漁獵文化傳承的深情敘述,更有對黑土地耕種智慧的生動刻畫。

  這些作品通過對生態故事的深度挖掘與文學呈現,以文化特有的穿透力喚醒公眾的生態自覺,將生態保護的種子悄然播撒進每個人的心田,進而轉化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行動自覺,實現生態與文化的雙向賦能。

  此外,吉林省還通過開展生態文學座談會、組織作家采風、建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打造生態旅遊線路、製作視頻産品等多種形式,豐富生態文化內涵與呈現方式,全面展示吉林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生態與文化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

  如今的吉林,“生態+”的實踐仍在不斷深化:“生態+林草”推動長白山森林資源轉化為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價值;“生態+體育”讓凈月潭成為馬拉松、騎行賽事的熱門舉辦地;“生態+碳匯”助力碳匯項目落地,讓“空氣”變成可交易的資産。未來,隨著“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推進,吉林將繼續以“美麗吉林建設”為統領,深化“生態+”融合路徑,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東北全面振興注入“生生不息”的綠色動能。(記者 劉姍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