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我從長江來”完美詮釋生態理念 專家學者縱論“長江文化與雨花石”
2025-11-17 17:43:2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85歲高齡的六合區雨花石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徐致清,11月15日清晨起得特別早。他匆匆吃過早飯,便出門前往位於六合區橫樑街道米家洼的雨花石地質公園(以下簡稱“公園”),出席“長江文化與雨花石”座談會。

  在徐老看來,只要涉及雨花石的活動,每一件都是天大的事。作為曾經的六合縣副縣長,退休後愛上藏石,內心翻騰。

  平日裏,他更喜歡用聆聽的方式,給雨花石收藏與鑒賞做注腳。

null

座談會現場

  所以,當座談會的主持人、中石協文化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任家啟請徐老也講講時,老人有些激動,開口就説:“我5歲時就喜歡上雨花石。而認識到雨花石與長江文化的關係,是80歲以後的新見識……”他聲音洪亮的“石話實説”,將浸透胸中八十載的故事和盤托出,頓時引發領導和嘉賓的共鳴。

  當天與會的領導有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理事長周琪,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徐毅英,江蘇省政協原常委、中石協高級顧問潘正勤,中國觀賞石高級科學顧問、主席團副主席、高級鑒評師孫大亮,南京鐵路分局原黨委書記于漢宗,中石協文化專委會主任、江蘇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劉建東,江蘇省觀賞石協會會長陸益成,南京雨花石協會原會長戴康樂,南京雨花石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倪傳明,公園董事長、中石協文化專委會副主任王道林等。

null

與會者在“雨花臺組礫石層遺址”前留影

  會議開始前,領導和嘉賓融入人流,分別參觀了公園雨花石博物館、“雨花臺組礫石層遺址”。

  會議開始,王道林向大家彙報了公園的建設情況。他在“石韻承千年,文脈貫長江”的專題中,詳解“地質遺跡、紅色傳承、長江文化、鄉村賦能”四個板塊,讓人們看到了公園的立體剖面。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主導公園建設的企業投入數千萬元啟動資金,在米家洼這片佔地810畝的遺留礦址上建設公園。除了修復生態、種植綠植、保留雨花臺組礫石層地質結構外,還陸續建起700平方米的雨花石博物館、戶外交易集市、萬鐘亭、觀星閣、蝴蝶谷、茉莉花港、雨花潭等景點。

  2022年10月,由廢棄砂礦改造而成的公園正式投入運營,昔日坑坑洼洼的礦山遺址,從此成了能賞石、研學、休閒的生態文旅地標。

  雨花石的破局與重生,公園走在了方陣的最前列。

  今年5月16日,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中國觀賞石協會創會會長壽嘉華等領導和專家親臨公園調研。在觀賞歷經千萬年地質沉積的岩層紋理時,高度評價地質遺址的歷史價值。

  壽嘉華意味深長地説,這些岩石,雖無言卻見證了地球的滄桑歷史,長江的文化積澱,每一道裂痕都承載著歲月的印記。她特別致敬那些為遺址保護付出心血的老一輩地質工作者,正是他們的專業精神與深厚情懷,為我們留下了這份寶貴的地質遺産。

  公園建設方得到領導的褒獎,許多人質樸的面龐掠過一絲動容的神情,他們骨子裏滲透的艱苦奮鬥精神,終有回報。

  座談會上,江蘇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劉建東、江蘇省觀賞石協會會長陸益成、南京雨花石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倪傳明、中石協文化專委會副會長張建宇、六合區雨花石收藏家協會會長王如洲先後發言。他們認為,考古發現表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京北陰陽營的先民已使用雨花石作為裝飾品‌。

  這一發現,將雨花石的文化史追溯至長江流域早期人類活動,印證了其作為長江文明物質載體的悠久歷史。而公園的應運而生,是保護和展示自然文化遺産的重要基地,其獨特的礦坑遺址是古長江河道變遷的忠實記錄。

  南京博物院的名譽院長龔良也曾來公園調研並指出:雨花石是長江文化鮮活的物質載體,凝聚著流域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

  梳理長江文化與雨花石,公園在兩年前就確定了“我從長江來”的辦園宗旨,雨花石藏家徵爭題寫書法。公園並於兩年前首次召開“雨花石與長江文化”座談會。

null

會議現場

  會議中,中國觀賞石高級科學顧問孫大亮就“公園的核心主體與建設意義”發表主旨講話。他認為,雨花石是長江的“饋贈”,其形成與遷徙軌跡全程鐫刻著古長江的地質密碼,是長江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公園以“我從長江來”為核心主題,通過地質遺跡展示、文化內涵挖掘,生動詮釋了長江作為“母親河”的生態價值與文化魅力,成為弘揚長江文化的具體實證。

  交流中,大家認為雨花石是文化的紐帶,更是國家長江文化公園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樣本。雨花石文化作為南京貢獻給長江文化的獨特財富,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理事長周琪、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徐毅英也作了概括性講話,認為公園未來要從“地質與文化的雙重見證、紅色文化與人文傳承、當代傳播價值與保護”等方面做縱深性研究。

  中石協文化專委會、江蘇省地質學會、江蘇省觀賞石協會、南京市國土資源學會、南京雨花石協會、六合區雨花石收藏家協會、公園博物館和兄弟石協的代表周金榜、高駿、夏存新、張雲龍、姜振宏、葉謀、楊文寧、周娟、薄艷艷、曹礦山、胡謙、謝榮新等也參加了此次活動。(文/圖 梁平 范素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