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文化 激活文化普惠“毛細血管”
2018-02-09 13:06:11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微文化,激活文化普惠“毛細血管”

  在家門口辦自己的藝術展、在花店裏借書、用“點單”的方式上課……記者最近關注到,因為有了社會力量的加盟,一系列創造性思路、創新性解決方案,讓江蘇省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有了更豐厚的底色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説,將文化服務植根于社區和社群之中,已成為江蘇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大特色。

  “任意盒子”讓服務迭代升級

  家住南京鳳凰街道的公務員劉大成最近正忙著整理自己以往的攝影作品,3月初,街道小微藝術空間“任意盒子”將啟幕運行,作為一位業餘攝影愛好者,他將在家門口舉辦自己的影展。

  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志平告訴記者,“任意盒子”是街道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又一次嘗試。為了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文化服務,街道去年決定把現有的一棟55平方米的建築改造成文化空間。但如果做成閱讀空間,因為面積小不利於展開活動,經深入調研,工作人員了解到鳳凰社區居民中“文化人”較多,藝術愛好者不在少數,決定將文化空間定位在為藝術愛好者、青年藝術家提供低成本、開放性的展示空間,“任意盒子”就這樣誕生了。

  如何保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定位明確後,街道找到著名閱讀組織“二樓南書房”,合作成立了社會服務機構——南京鼓樓鳳凰文化服務中心,為“任意盒子”提供運營服務。

  “二樓南書房”創辦者陳燁對記者説,“任意盒子”旨在調動群眾的文化興趣,吸引群眾參與,利用專業的策展手段、裝裱技術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專業的藝術服務。針對普通市民作為業餘愛好的藝術作品、藏品往往不多的情況,他們還設計了很多組合展覽,比如“閨蜜展”,可以邀請自己有同樣愛好的“閨蜜”一起辦展,還有家庭展,甚至班級同學聯展等等。

  李志平認為,吸引民間力量加盟,激活優化了基層文化的供給結構,充分運用政府購買手段和政策提供的小額補貼,通過合作方式,既可以將運營主體置於街道的監管之下,又不用承擔具體的運營壓力,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解決“文化到達”“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又可以增強居民的歸屬感、榮譽感,用文化促進地區和諧。

  “圖書館+”讓書香飄進城市毛細血管

  在江陰,有一家“假如我有一個花店”的花店人氣特別旺,因為它不僅是一家花店,更是江陰圖書館的八家分館之一。顧客不管買不買花都可以到二樓的圖書館借閱圖書,憑江陰圖書館借閱證買花還可享受折扣。

  把圖書館開進商鋪,是江陰圖書館在全國首創的“圖書館+”的合作模式。館長宮昌俊告訴記者,一開始圖書館只想把分館開到茶樓、咖啡店裏去,沒想到分館相繼落成後大受歡迎,很快就有不同業態要求合作,於是圖書館一口氣與銀行、花店甚至成衣定制店等商家合作,先後開了8家分館。讀者不僅通過借閱證可以在分館實現與總館通借通還,借閱證還成了分館所在商家的打折卡和優惠卡,實現另一種形式的“文化惠民”。

  如果説走進花店、茶社的圖書館,是將書香沁入城市肌理,那麼遍佈街頭巷尾的“漂流書箱”,更讓整座城市的毛細血管裏都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江陰“漂流書箱”創始人、“香山書屋”老闆季豐告訴記者,漂流書箱在江陰已經有50多個,遍佈江陰各大銀行、學校、醫院、企業、社區乃至軍營。如同生長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小型閱覽室,想看書,家門口就有。

  季豐認為,“書的價值在於讀,讓更多的人讀,才能實現書最大的價值。”2014年,2000本新書被裝進一個個淡綠色的箱子裏,安置在江陰黃山湖公園、體育中心等公共場所裏,此後的3年時間,漂流書箱點越來越多,市民通過掃書上的二維碼實現借閱與交接,書就這樣“漂流”起來了。

  江陰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錢晴認為,對於一個城市來説,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建起一座座豪華的大劇院、氣派的圖書館,更體現在遍佈城市“毛細血管”裏的文化含量,只有這些最細小的血管裏都有了文化細胞,城市的文化肌理與文化底蘊才會真正厚重,公共文化服務才會惠及到每個人。

  “文化菜單”從“大”到“微”

  “請大家填一下表格,對什麼課程感興趣就打個鉤,畫圈也行。”前幾天,在宿遷市經濟開發區黃河社區道口居委會黨群活動中心,社區工作人員池玉剛抱著一摞單子讓現場的群眾選擇感興趣的文化服務內容。

  “我們發現上課的人數有所下降,或許是課程內容不是大家感興趣的。於是我們製作了一張興趣單,讓大家把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選上,我們匯總後再對課程進行調整。”池玉剛説。

  2017年以來,宿遷經開區著力打造“文化燈火傳萬家”活動,堅持按需服務,多樣提供,定期召開座談會,根據群眾“訂單”需要及時調整“菜單”,變以往的“被動填鴨”為“主動介入”,真正實現“你點我送”“你提我做”。

  聽説小區的文化中心晚上有書法課,家住黃河社區城中花園小區的陳斯高老人急匆匆趕回家,招呼老伴快點做飯,吃完飯他要帶著孫女一起去。

  “只要有活動,我就來,總比在家看電視強多了。上週末,帶著孫女來聽了一節書法課,孩子直誇講得比興趣班老師還好。現在只要有書法課、繪畫課,她就纏著我帶她來。”陳斯高老人笑著説。

  針對基層文化服務管理不規範、服務效能低、群眾白天事務忙等現實問題,“文化燈火傳萬家”活動,把過去機械式的“大課堂”“大報告”“大活動”變成了靈活多樣的“微課程”“微學習”“微交流”,讓廣大居民就近學、隨時學,實現學習和工作兩不誤。

  “效果很好!道口居委會黨群活動中心有50個座位,以前從沒坐滿過。現在遇到名家講授書法、戲劇課,不僅座位坐滿了,還有很多居民站著聽。”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文化燈火傳萬家已開展百餘場活動,參與群眾5000余人,“文化燈火”已成為基層群眾的充電器和加油站。

  社群知識的分享、社群情感的交流和社群活力的激發被稱作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最高境界,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量的發展走向質的進步的重要標誌。只有當公共文化服務滲透到基層,惠及一線民眾,並成為政府與企業普遍的社會責任和自覺意識時,公共文化服務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