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綠色低碳 經濟轉型“優先選項”
2018-03-16 08:55:39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經濟發展高品質·培育發展新動能⑤ 綠色低碳:經濟轉型“優先選項”

  碧波盪漾、青山朗潤,老街雨巷、絲竹悠揚——全國兩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描繪江蘇實現生態文明高品質的美好圖景;而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2018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裏,明確提出“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上下同心,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綠色低碳領域正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並有望持續成長為更重要的支撐力量。

  價值訴求轉變,綠色低碳成“更優選項”

  何謂綠色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可定義為不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前提的經濟活動,但完全不污染很難,實際就是儘量減少環境污染、生態影響的經濟;低碳經濟則是經濟活動中碳排放量低的經濟,即消耗傳統化石能源少的經濟。綠色低碳經濟可理解為上述兩者的結合。”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曉東説。在他看來,“江蘇環境容量在全國最小,特別需要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昇分析,當前江蘇經濟所追求的轉型,有兩個方面的價值訴求必須滿足。一是經濟發展主體從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相背離的“單一理性經濟人”,轉向以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協調為導向、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同時兼備的“雙重理性經濟人”,這就要求在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準和效率的同時,把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降到最低。二是經濟發展方式從“低成本競爭、高資源環境代價”轉向“高成本競爭、低資源環境代價”,這就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把自然資源價格、污染排放成本反映到經濟發展成本中,並形成“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資源環境代價逐漸降低、資源環境約束逐漸弱化”的雙贏態勢。

  “綠色工廠”,見證資源環境代價降低

  在江蘇省,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2017年8月,工信部評選的第一批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示範企業名單出爐,江蘇亨通光導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選“綠色工廠”名單。走在企業生産車間,記者發現,“綠色”理念體現在各個環節:恒溫恒濕車間採用超聲波加濕裝置;護套生産線技術改造後速度提升一倍多,還節約了用電;工業用水循環改造提高了利用率;交聯設備的節能技術改造更使生産線效率提升了80%。

  江蘇省經信委節能處處長姚海坤介紹,江蘇省積極推進綠色製造示範創建工作,鼓勵綠色産品的設計開發,推動生産過程清潔化改造。“到2020年,力爭在全省範圍內建設10家綠色園區和百家綠色工廠、開發500個綠色産品、創建若干綠色供應鏈。”

  江蘇省還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重點,以重點領域示範試點建設為突破口,紮實推進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點建設。《新華日報》記者從江蘇省發改委環資處了解到,全省已有88家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以碳排放為代表的資源環境代價得到有效降低。到2020年,全省省級以上園區、沿江8市化工園區(集中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綠色變現,節能環保産業進入紅利期

  在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中,還有一個對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節能環保産業。

  江蘇天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污染場地修復、黑臭水體治理、陳腐生活垃圾篩分處理的環保企業。“近年來國家出臺政策對環境污染防治予以大力支持,我們對環保産業的發展更加有信心了。”公司副總經理楊生哲説,隨著國家“土十條”正式實施,土壤修復市場迎來爆髮式增長,企業去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左右,是上一年的十多倍。

  環保園區轉型發展同樣在加速。在宜興,圍繞環保産業,目前已形成以環科園為主的研發區、高塍環保産業園為主體的裝備製造區、環保城為主體的交易物流區,基本可滿足水處理領域一站式採購需求,全市節能環保産業主營業務收入超500億元。在鹽城,環保科技城、建湖節能電光源産業園、阜寧環保濾料産業園“一城二園”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全市節能環保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

  “江蘇處於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綠色發展水準的關鍵時期,對環保新技術的需求尤為迫切。”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方斌斌表示,“十三五”時期,隨著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環保産業作為污染治理的重要平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正迎來發展紅利期。

  動能轉換,給新動能“釜底加薪”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過程中,為新動能“釜底加薪”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人士向《新華日報》記者坦言,雖然江蘇省綠色低碳經濟已經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確實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尚未完全轉化為行動。部分決策者由於長期受經濟指標至上的傳統政績觀影響,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關係方面,仍更多傾向於追求經濟發展的數量,而忽視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科技支撐力不強。江蘇經濟由“高碳”到“低碳”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綠色科技水準跟不上發展的需求。龍頭型企業偏少,具有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設備製造、運營服務等一體化經營能力的領軍型環保企業集團不多。

  “各地積極推行綠色發展方式,雖然實現了生態優美,但也擔心經濟增長讓位於環境保護與治理,從而影響地方財力增長。”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章壽榮就此建議,一方面要加大生態補償力度。以市、縣(市)為單位,逐年增加省級財政對生態保護地區與綠色發展重點地區的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確保這些地區財力與全省平均水準同步增長。另一方面,實行生態經濟財政補貼政策,鼓勵採購蘇北綠色産業新技術、新産品;建立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掛鉤的稅收政策。

  如何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王昇建議,加大資金投入,不僅要強化政府綠色技術研發資金的剛性投入,還要利用各類綠色經濟政策手段激發企業研發綠色經濟關鍵技術的內在動力,重點開發一批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同時,與發達國家合作建立先進綠色技術轉讓機制,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各國政府間的清潔發展機制,獲取綠色技術創新和産業化的資金,促進綠色技術的轉移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