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朱遠明):6 月 13 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稱,《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關於推進公益訴訟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已經正式實施,如果民眾發現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中的損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通過“12309”檢察舉報熱線、“公益眼”“隨手拍”等移動實時在線平臺向檢察機關舉報。
新聞發佈會現場 朱遠明 攝
江蘇省檢察院副檢察長汪莉介紹,出臺《意見》旨在破解實踐中的難題。公益訴訟開展過程中,線索發現難、調查難、鑒定難、公益損害修復難等問題成為了制約公益訴訟開展的瓶頸。此外,部分檢察機關司法理念還沒有更新,存在著等案上門、被動監督的思想,隊伍能力水準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增職能的需求,全省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都需要省院出臺規定加強指導。為解決線索發現難的問題,《意見》中規定了 5 種線索獲取方式,第一條就是建立全省統一的公益訴訟舉報電話,運用 “12309 ”檢察舉報熱線受理群眾線索舉報,同時推廣“公益眼”“隨時拍”等移動實時在線舉報平臺,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據悉,“公益眼”“隨時拍” 分別是連雲港檢察院和泰州檢察院探索的公益訴訟線索舉報平臺,它們依託當地檢察院的微信公眾號,設立 “公益眼”和“隨時拍” 欄目,群眾點擊進入,就能通過手機錄音錄影,將線索實時上傳。
《意見》還要求建立巡查制度,基層檢察機關將對轄區內化工企業密集區、環境污染高發區、盜伐濫伐盜採濫採各類資源重災區開展月度巡查和隨機巡查。建立公益損害觀察員制度,從污染多發區群眾、媒體人、社會綜治網格員、社區和相關行業中選聘熱心人士擔任公益損害觀察員,走專群結合路線,拓寬線索發現渠道。建設公益訴訟信息管理平臺。加強與檢察委的協作配合。
此外,《意見》中還規定了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時檢察機關可採取的調查取證方式,包括明察、暗訪和技術調查三種,特別強調要積極探索運用可攜式污染檢測設備、無人機航拍、借助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方式進行調查,提高線索比對和取證固證水準。今年1月,南通市崇川區檢察院接到網友舉報 “拆遷工地焚燒垃圾污染環境”的線索後,立即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式,建議相關部門整改。之後,他們通過無人機調查取證的方式,固定整改情況,讓此事得到圓滿解決。
江蘇作為公益訴訟首批試點省份,自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全省檢察機關共辦理檢察公益訴訟案件1955件,其中辦理訴前程式案件1789件;辦理提起訴訟案件166件;先後辦理了全國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全國首例法院開庭審理的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全國首例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以及全國首例進入二審程式等一批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