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江海天成 蘇韻流芳
2020-07-29 09:46:30來源:新華社編輯:羅毅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江海天成 蘇韻流芳 探尋江蘇美麗之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00729092807

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濱江風光帶景色(4月7日無人機照片)。郭建汛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00729092816

2020年7月1日,在南京小西湖片區,一名居民走過改造一新的共享花園。 新華社 記者 楊磊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00729092824

無人機拍攝的徐州市雲龍湖景色(2019年10月18日攝)。新華社 記者 季春鵬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00729092828

這是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蘇家村(2020年4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記者 李博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00729092832

在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的大豐野生麋鹿活動區拍攝的麋鹿(2020年6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記者 李博 攝

  “江”“蘇”,看似簡單的兩個漢字,藏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江”字裏那一筆水的靈動溫潤,“蘇”字裏有魚有米的富庶,正是讓人嚮往的“人間天堂”。

  改革開放40餘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追求發展與美麗同行的道路越走越寬。在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繽紛拼圖中,蘇式工筆引人入勝。

  綠色發展護美育美、城鄉統籌各美其美、顏值氣質內外皆美、各方參與美美與共……錨定“強富美高”新要求,不斷拓展美的形態、完善美的內涵、延伸美的空間、豐富美的體驗,美麗江蘇畫卷正徐徐呈現出新的江南盛景。

  生態優先,美麗與發展同行

  江蘇美,美就美在江湖水。這裡“江河湖海”齊全,涵養出江蘇特有的氣韻:既有長江的壯闊、大湖的波瀾、黃海的浩瀚,也有運河的延綿、水鄉的溫婉……

  這個特別的夏天,洪水突襲,長江保衛戰世人矚目。波濤洶湧之下,另一場長江保衛戰緊鑼密鼓。

  清查“三無”船舶、清除“江鮮”廣告、完善漁民安置……江蘇“零容忍”取締長江偷捕地下産業鏈,對長江幹流江蘇段、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全面實施清船、清網、清江、清湖,讓母親河得到充分休養。

  行走在江蘇的長江兩岸,看得見越來越多的留白。長江南京段全長97公里,最長一段在棲霞。近年來,棲霞區累計關停、搬遷600多家落後産能企業,生産退、生態進,風光秀美的濱江岸線成為市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禁漁、退岸,大刀闊斧做減法,為的是長遠增生機。決心背後,是江蘇重新界定人與水、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從那時起,江蘇人一直在重新思考美的內涵。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聰上任以來,一項重要工作是繪製“三生空間”一張藍圖。“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為子孫計、為長遠謀,又要推動高品質發展。我們力爭從過去的生産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把城鄉作為‘生命共同體’來規劃佈局。”

  江蘇組建由16家單位組成的“多規合一”技術團隊,將五大新發展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對社會經濟發展格局、城鎮空間佈局、産業結構調整等重新梳理,探索規劃“留白”制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力求實現“優空間、護資源、促發展”,美麗江蘇的輪廓日益清晰。

  綱舉目張。江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底線,優化空間佈局,控制開發強度,推進沿江地區重化産業戰略性轉移和沿海地區産業戰略性佈局,蘇南、蘇中、蘇北資源配置得到優化,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同時促進節約集約,多措並舉減少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損害,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初步測算,“十三五”以來,江蘇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2%左右,地均GDP增長28%左右。

  向高處行、向難處進,江蘇一向不缺勇氣和辦法。追求美麗與發展同行的道路上,改革、創新、破題無處不在。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曾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的徐州,痛定思痛、涅槃變革,潘安湖點綠為金、賈汪變“真旺”,一個個由“黑”變“綠”又生“金”的生態逆轉,讓更多人看到生態産業化的美好前景;

  舍得“金山銀山”換來“綠水青山”,2007年太湖水危機以來,無錫累計投入700多億元、關閉化工企業4000余家,同步推動産業向“綠”向“優”,生態更美,産業韌性更強,重新擦亮“太湖明珠”品牌;

  深刻汲取響水“3·21”事故教訓,江蘇舉一反三加強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管能力、責任落實等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準……

  運籌當前,方能決勝長遠。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牢牢鎖定綠色發展目標不變、路徑不偏、力度不減。一手升級主業、加快轉型,一手大幅增綠、挖潛出新。今年上半年,全省GDP達4.67萬億元,同比增長0.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目前,全省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47家、綠色園區11個,數量居全國之首,綠色製造體系初步成型。

  7月初,作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産、江蘇唯一一處世界自然遺産,鹽城黃海濕地剛剛拿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自然遺産證書。在寸土寸金的長三角發達地帶建立26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區,源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要讓美麗江蘇成為“強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成為江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底色。江蘇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樹立生態價值觀念,著力建立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推進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美麗中國江蘇典範。

  宜居舒適,城市鄉村各美其美

  正是賞花遛鳥時節,蘇州皮市街花鳥工藝品市場內人頭攢動。67歲的何海蘭是最早一批地攤主,見證了市場人氣逐漸興旺,也目睹私搭亂建越來越多,過道日益昏暗。

  有感情寄託,是共鳴;臟亂差,也是共識。2019年啟動整改,市場“重見天日”。何海蘭站在乾淨寬敞過道上,抬頭就是清爽的天際線,“仿佛回到20年前。”

  花鳥市場“變身記”只是城市有機更新的縮影。作為全國唯一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省,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0%的江蘇,優勢與瓶頸兼具:全省6個城市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第一;每萬平方公里100萬和50萬人口城市的密度也在全國省份中排名第一,環境承載力已近飽和。

  過去,改變城市面貌,靠的是大規模出新;如今,更多要靠修復與修補的“繡花”功夫。

  這個暑假,位於南京湯山的礦坑公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蹦床、滑梯、攀岩一應俱全,順著棧道登頂,還能俯瞰山水城林美景。讓人很難想像,3年前這裡還是一大片廢棄的礦坑。

  礦坑修復變樂園,老城修補更宜居。南京今年打算啃一塊“硬骨頭”,對在冊406幢危房進行“一幢一策”分類治理,還系統化提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生命週期的公共服務。

  最近,鎮江市退休市民余先生以家為圓心,“測試”15分鐘能找到哪些公共服務。“健身設施樓下就有,健身步道七八分鐘內步行到達,圖書館、便利店、菜市場都在15分鐘以內……”

  未來三年,江蘇將建成1200個體育公園,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9平方米,位居全國前列。

  服務半徑越短,宜居水準越高。15分鐘社區服務圈、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5分鐘便民生活圈……當生活所需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近在咫尺,綠色出行、綠色生活也就水到渠成。

  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全國160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品質監測結果顯示,江蘇在滿意度前十的城市中佔5席,還拿到12個主要指標中的7個“單項冠軍”。

  同是求解“宜居”之道,鄉村與城市的邏輯又不一樣。走進新沂市楊莊新型農村社區,這裡保留了原村落佈局肌理,古木、水渠、小橋、菜園鱗次櫛比,一排排兩層小樓錯落有致,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為了保護鄉土生活習慣,當地政府連花往何處栽、菜往哪種、衣服怎麼曬等細節也都一一考量。

  近日,江蘇公佈了第一批107個省級傳統村落名單和8條傳統村落遊賞線路,為美麗鄉村的文化保護建章立制。記者沿南京江寧“桃源竹海”路線遊覽,7個傳統村落各具特色,令人流連。

  “什麼是嚮往的生活?就是讓所有人都可以追逐詩和遠方,自由地享受田園恬靜或是都市繁華。”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説,城鄉建設需要人本思維,不僅要看得見發展,還要留得住鄉愁。

  除了注重在風貌塑造上留住“形”,文化內涵上留住“魂”,江蘇還推動醫療、教育、文化等重點公共資源下沉、産業發展項目下沉,通過宜居宜業留住鄉村的“人”。

  盛夏時節,行駛在江蘇溧陽“1號公路”上,耳邊蟲鳴鳥叫,滿眼綠意盎然,365公里長的“彩虹路”蜿蜒曲折。這條由鄉村公路改造升級而成的“網紅路”,串起22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路”。

  不僅是顏值擔當,這條路還承載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兩年間,緊鄰“1號公路”的慶豐村,年集體收入從2.6萬元躍升至260萬元。返鄉創業的陳莉在村裏開了一家美食店,高峰期一天光饅頭就能賣出去3000個,“像我這類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兩棲人,此心安處是吾鄉。”

  內外兼修,“魚米之鄉”也有“詩與遠方”

  清風明月,舞榭歌臺,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每逢週六晚間,始建於900多年前的蘇州現存最古老園林滄浪亭就“活”了。

  這裡曾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和妻子陳蕓生活過的地方,一部《浮生六記》纏綿真摯,寫盡蘇式生活的精緻情趣。而今,實景浸入式演出《浮生六記》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崑曲與世界文化遺産滄浪亭完美結合,讓人一步踏入“姑蘇繁華”。

  江蘇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交相輝映,燦若繁星的人文遺産如何傳承活化、歷久彌新是一道大考題。

  把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留給後人?南京的答案是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字節跳動(南京)研發中心、中航金城無人系統有限公司、“中科紫臺”創新基地……走在南京老城區,不經意間就會鑽進一條“硅巷”,和這些“高精尖”不期而遇。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南京將創新融入老城,實現生態、生活、生産、生意“四生合一”,讓老城的美不僅有歷史、當下,還有未來。

  “新”和“古”相融,歷史和現代輝映,美麗密碼穿越時空,形成江蘇各地獨特的文化氣韻。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聞名天下的瘦西湖向東南不到兩公里處,有1000多年曆史的天寧寺曾是《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收藏地。這裡,清代七大藏書樓之一的文匯閣雖已不存,但遍佈全市的24小時城市書房、鄉村書房卻真真切切“飛入尋常百姓家”。

  揚州常住人口450多萬,每年有180多萬人次走進城市書房閱讀,50家城市書房幾乎全建在最熱鬧、最繁華之處。閱讀,穿越千年文脈,勾勒出揚州的人文底色。

  “腹有詩書氣自華。”整個江蘇的氣質,在厚重人文底蘊浸潤下,呈現出更鮮明的新時代印記。

  目前江蘇有17座全國文明城市,在2018—2020年創建週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名單上,又有17個城市入圍。創建文明城市,需要硬體達標、軟體過硬,最重要的則是人的文明素質,這決定了城鄉文明的高度。

  25年前,在江海之城南通,一張署名“莫文隋”的匯款單引發了一場全城大尋人。“莫文隋”是“莫問誰”的諧音,假名字成了真榜樣,如今這座有著730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名志願者,志願項目超10萬個。

  南通“莫文隋”並不孤獨。宿遷古黃河畔,黃河水上志願救援隊用10多年時間,從4個人發展到1萬多人;鎮江遺體捐獻者越來越多,生命永恒志願服務隊為家屬們送去關懷……無數立足本鄉本土的志願者,用微小的凡人善舉,不斷累積江蘇的文明高度。

  市民文明素質長一分,城市美麗增十分。顏值與氣質俱佳的美麗江蘇,長成了現實版“詩與遠方”的模樣。

  “不知不覺間到這城市已十年,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少年,追逐著夢想,渴望著愛情,秋去春來不説再見。”一曲《晚安吧,昆山》表達了異鄉青年梁立鶴對這座城市的情感。四年前他和幾個朋友組建“時光碎道”樂隊,當音樂夢想實現,昆山已不再是他鄉。

  17年光陰,湖南“80後”徐維貴從技術工人成長為産品工程師,還有了“徐維貴”技能大師工作室,“是蘇州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進步讓我出彩。”

  更多人在這裡找到了人生坐標。如今,2100多萬流動人口在江蘇安居樂業,一個個人生“小目標”成為美麗“蘇大強”的新注腳。

  江蘇省省長吳政隆説,美麗江蘇建設要有人文思維,既重顏值,更重氣質,我們不僅薪傳文脈,以文化人,更要讓每個人在城鄉統籌發展中找到實現夢想的廣闊空間,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謀共治,“要我美”變“我要美”

  南京老城南啟動新一輪改造,在堆草巷31號生活了一輩子的陳鴻榮有些擔心:一街之隔的“老門東”改造後成了熱門景點,但老街坊們都搬走了,煙火氣沒了。

  陳鴻榮不願搬走。負責改造的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范寧當即承諾:“尊重每一戶意願,遷與留都可以,我們相互協商,拿出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如今,這個70歲的“老南京”夢想成真:居住的院子成為“共生院落”,一半是設計規劃師的工作室,一半是他的生活用房,如廁、洗澡不便等問題也解決了。按照“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新辦法,小西湖片區810戶居民,沒有遷走的佔一半左右。

  小西湖改造折射江蘇城鄉治理思路大變革。政府堅持共享思維、注重住戶體驗,首先就要共謀共商,真正讓老百姓自願決定,而不是替老百姓決定。

  到“協商民主議事苑”談事兒,已經成了徐州綠地北社區很多居民解決問題的習慣。“小區監控壞了好幾年”“飛線充電太危險”“‘僵屍車’佔用公共資源”……在“議事苑”,街道社區領導、法律工作者、社區居民等一起坐下來,談想法、説意見,找共識、出點子,很多“老大難”就這樣被解決了。

  人人參與,才能人人滿意。只有把“身邊事”當成“分內事”,才會自覺從“要我幹”變成“我要幹”“一起幹”。

  在垃圾分類這件“小事”上,蘇州老百姓深有體會。68歲的王玉興説:“以前一齣單元門就是個垃圾桶,天熱時一股味道,現在倒垃圾多走幾步,換來眼前的乾淨清爽,值!”

  一個“值”字背後是一張網和一群人的支撐。7月,囊括805個行政村、約47.4萬戶居民的垃圾分類“智慧管理網”上線,實現垃圾收運有監控、可追蹤,用精細治理破解農村垃圾分類面廣量大的難題。

  大數據長于“指路”,落實還需“鐵腳板”。每晚6點半後,蘇州市虎池苑社區網格長李敏開始例行入戶走訪。“針對垃圾分類執行難,我們運用行為學‘21天習慣養成法’來幫助居民養成習慣。”李敏説,試點以來,實現1400余戶居民全覆蓋走訪,收集各類意見370余條,解決351條。

  一開始“嫌麻煩”的老百姓養成“好習慣”,背後是政府、社會、百姓“三方合力”。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表示,“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要進一步往深裏做、往細裏做、往實裏做,以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機制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力打造“天堂經緯”網格化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

  澆水、施肥、打藥、除草……對於揚州市民郭曉寧一家來説,定期打理彩衣街口袋公園是最開心的“家務”。在廣陵區,已有17個口袋公園被100多名志願者“組團”認養,不僅圓了廣大市民的“護園使者”夢,這份美麗事業也越做越大。

  百姓積極參與,不僅讓美麗環境更可持續,也讓美好生活更加安寧。“過去入戶,常常遇到‘我家沒事你別來’的閉門羹,現在大家都熱情招呼我們進來喝杯茶。”揚州瘦西湖街道園林社區黨總支書記吳秀華説,只有人人參與治理,才能求得最大公約數。如今,大到社會治安,小到鄰裡糾紛,人心齊了,事兒就好辦了,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自然高了。

  進入7月,江蘇老百姓的手機裏都收到了一條短信:“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誠邀您參與美麗江蘇建設問卷調查。”

  “藍天明顯變多了,希望空氣也能更好一些。”“小區周邊環境很好,能不能督促物業提升服務?”“城市越來越現代,以後蓋房子能否多體現一些地方文化特色?”……連日來,全省百姓參與問卷、暢所欲言,共同把美麗江蘇藍圖描繪得更加精美、動人。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美麗江蘇在上下齊心、和衷共濟的氛圍中日新月異,生動回答了人與自然、人與城市、人與社會如何和諧相處的時代之問——在發展中呵護綠色,在創新中講究協調,在開放中力求共享。江蘇的美麗實踐,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普遍感到愜意、舒心和幸福,樂意把自己的命運與這方水土緊緊地係在一起。(新華社 記者 劉亢 淩軍輝 蔣芳 王恒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