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站上開放平臺 連雲港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
2020-08-27 09:17:2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羅毅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站上最高開放平臺,連雲港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

站上開放平臺 連雲港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_fororder_1

繁忙的連雲港港。

站上開放平臺 連雲港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_fororder_2

中鐵箱“鐵海快線”在連雲港首發,“連雲港—塔什幹”點對點精品班列實現穩定運行。

站上開放平臺 連雲港書寫新時代的“西遊記”_fororder_3

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建設現場。

  2009年4月2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連雲港視察時説:“西遊記的故事如果説有現實版的寫照,應該就是連雲港在新的世紀後發先至,構建新亞歐大陸橋,完成新時代的‘西遊記’。”

  連雲港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對外開放平臺越建越好、對外開放步伐越邁越大,一步一個腳印,將新時代的“西遊記”書寫得愈發豐富厚重。

  最高平臺,牽引開放巨輪蓄力遠航

  8月18日上午,在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挖掘機巨爪揮舞不停,工人們忙活得熱火朝天。總投資達245億元的32個項目在這裡進行了集中開工,涵蓋新醫藥、新材料、智慧製造、跨境電商、保稅加工、現代金融等8大領域。

  新華日報記者梳理髮現,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均為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與自貿試驗區連雲港片區産業定位和連雲港市主導産業發展導向高度契合,充分體現了投資者對連雲港自貿片區發展環境的高度認可和肯定。這些項目的落地建設,進一步夯實了連雲港自貿片區的發展基礎,對於優化區域産業結構,促進産業升級,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是強大的推動力。

  2019年8月30日,連雲港自貿片區正式揭牌,連雲港站上對外開放的最高平臺。轉眼間,連雲港自貿片區已迎來一週歲,數據顯示,在合計20.27平方公里的三個自貿區區塊上,連雲港自貿片區以全市2.7‰的面積,貢獻了31%的實際利用外資、17%的外貿進出口、13%的新增市場主體。優質項目不斷落地,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連雲港自貿片區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連雲港片區是江蘇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中唯一擁有海港的片區,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000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

  連雲港依託港口與陸橋這兩大核心資源,重點在港口功能提升、中歐班列連雲港品牌打造上尋求突破,持續優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首創“保稅+出口集裝箱混拼”“船車直取零等待”等實踐案例,有效提升國際班列通行效能。推行中韓陸海聯運甩挂運輸車貨一體通關,實施中亞過境貨物監管新模式,精密設備、小麥等特色貨種實現便利化通關。

  面對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1-7月,連雲港港口吞吐量完成1.47億噸,同比增長3.4%,增幅居全國海港前列;連雲港國際班列完成3.04萬標箱,同比增長44%;中歐班列累計開行中歐班列370列,同比增長43.97%,均實現了逆勢上揚。“在自貿試驗區框架下,港口功能佈局不斷優化,擴容加密海、公、鐵、水多式聯運通道,現在遠近洋航線達73條,海河聯運航線達11條。”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新聞中心外宣通聯部部長楊開林介紹。

  自貿試驗片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一年來,我們立足三大定位,緊緊圍繞《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制度創新核心任務,立足自身特色,積極開展差異化探索,形成了55項具有連雲港特色的創新實踐案例。在省政府複製推廣的第一批20項江蘇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中,我市佔6項,其中3項為全國首創。”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磊説。

  就在不久前,兩列滿載著二手汽車、家居建材等貨物的班列從連雲港中哈物流基地鳴笛發出,分別開往蒙古烏蘭巴托市、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標誌著“日本—中國(連雲港)—蒙古”整列中鐵箱鐵海快線班列順利首發,實現了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與國際班列便利化需求的有效銜接。

  苦戰實幹,一以貫之搶抓平臺機遇

  平臺建設離不開建設者。在連雲港對外開放的浪潮中,一代代建設者們苦幹實幹,為連雲港的開放版圖打下了堅實基礎。

  來到連雲港市連雲區朝陽街道朝東社區的一座農家小院,85歲高齡的劉永壽老人早已在門前等候。劉老精神矍鑠,提起幾十年來自己見證、參與建設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歷,他有説不完的話。

  “我1980年來到連雲港,第一印象就是非常落後,這裡好多地方都是一片茅草地,城區就一條主街解放路。”當時響應國家城市建設的號召,劉永壽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基建科調到連雲港市建委工作。

  1984年,連雲港被定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歷史新紀元。為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立即著手部署,召開了專門的工作會議,研究對外開放的一系列工作,全力以赴,坐上對外開放頭班車。

  經充分調研論證和籌備,一年後,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動工,並迅速掀起了建設熱潮。

  劉永壽當時任職連雲港市建委副主任,懂技術、責任心強、膽大敢幹的他被調到開發區管委會,負責總體規劃、開發建設等相關工作。“當時那裏還是不毛之地,為了又好又快建設開發區,參建人員每天都吃住在工地上。”劉永壽深知,工程建設涉及土地、水利、交通、供電、供水、供氣及通訊等方方面面,開發區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於是他帶領團隊苦戰工地。

  保證用地是一件大事,開發區雖是重點工程,但還要按基建程式辦事。施工隊伍急於進場,土地批文卻未辦。“開會研究時,曾在規劃處工作過的戴孝毛説,10天也不可能辦完。我説那我爭取3天。戴大笑説:‘3天辦完,我花300元請客!’”第二天一早,劉永壽就趕到規劃局,走進局長辦公室,請他特事特辦。劉永壽就坐在辦公室裏等他們安排人員查找資料、繪圖、擬文、簽發文件,直到列印材料,當天下午就帶著批文回到開發區,戴孝毛認輸兌現。

  立體彩色印刷廠是開發區的第一個項目。“1986年春節,正值印刷廠開工建設。大年初一,工地上紅旗招展,承建這個工程的連雲港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全體職工齊上陣,我們管委會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個個到場助陣,做些力所能及之事。雖然天氣寒冷,但大家豪情滿懷,愉快地勞動,過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春節。”開發區建設之初的點滴故事,劉永壽至今印象深刻。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是連雲港改革發展歷程的“縮影”,第一代建設者們的精神也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推動著已站在最高開放平臺上的連雲港闊步向前。

  精雕細刻,培育厚積薄發土壤

  有了平臺,如何將平臺建好用好?連雲港人下苦心,用巧力,做好服務,完善配套,為對外開放培育了厚積薄發的肥沃土壤。

  走進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務服務中心,環境寬敞整潔,辦理業務的人們有條不紊地穿梭于各個窗口。“服務自貿區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副局長王維東介紹,政務服務大廳圍繞投資建設項目的全鏈條審批和服務,設置了市場準入、投資建設、自貿試驗區投資項目服務專區等六個功能專區,企業可以一條龍辦結從註冊登記、工程報建、權證辦理、水電接入等全鏈條審批手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則設立了3個開標室、5個評標室,可實現不見面變聲澄清答疑,保證開評標客觀公正。

  為促進自貿片區發展,連雲港針對性地解決投資成本、服務效能、司法環境等瓶頸,打造審批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大力開展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提升企業登記效率,企業開辦流程、便利度居全省前列,開辦耗時已全面壓縮至2個工作日。持續推進信用修復“一網通辦”,提升信用查詢便利度。先行先試一般建設工程施工“免許可”、市場監管領域容錯免罰等多項舉措,創業氛圍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達到4402家,較獲批前增加2.8倍。

  不久前,總投資23億元的金融街與跨境電商交易中心項目在連雲港自貿片區內落地。“我們看中的就是連雲港的地理位置優勢、自貿區的靈活政策和發展潛力,前期以園區開發為主,後續進行産業導入,爭取立足連雲港,輻射魯南、徐州等地。”澳門融茂常務副總裁蘭昌如説,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連雲港自貿片區無微不至的服務。“每隔一段時間,自貿區管委會就會主動對接,詢問我們需要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我們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諮詢,在這樣的營商環境裏,我們對項目前景充滿信心。”

  人才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關鍵因素,為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連雲港片區對外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探索個人所得稅差額補貼政策;對連雲港片區從事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港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國內高層次人才,按照其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財政給予全額補貼;探索以政府僱員、政府特聘專家等形式引進高層次公共管理人才。

  同時,連雲港相繼出臺“新政28條”,印發實施促進産業發展 “1+8”政策,為産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並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培育産業鏈條,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華藥港”,著眼于進一步增強開放功能,積極申報建設國際郵件互換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等開放功能平臺,加快要素集聚,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特色優勢,積極開展特色化差異化探索,努力彰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創新性和引領性。圍繞三大定位,推進港航服務、國際班列運輸等領域開展改革實踐,在有色礦混配、國際鐵路運單物權化等方面尋求突破。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集聚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積極參與標杆和示範項目打造,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提升‘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效應。”張磊説。(新華日報 記者 趙芳 吉鳳竹 實習生 胡陽梅 陸宜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