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培養未來科學家 從守護好奇心開始
2020-09-15 10:11:5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羅毅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我省科技界教育界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頻頻提及的這個詞——培養未來科學家,從守護好奇心開始

  “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好奇心”這個詞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提及,連日來在江蘇省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引發強烈共鳴。他們表示,一定守護好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為大膽假設、認真實證、勇於創造提供土壤;守護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用足夠的養分讓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好奇心是打開創新之門的鑰匙

  好奇心是探索科學規律、進行科學創造的源泉。古往今來,許多成就斐然的科學家,他們的事業往往萌生於青少年時的興趣,沿著興趣的指引,最終開拓出成功的路徑。

  “好奇心是開展研究、攻堅克難的重要原動力,對於好奇心,我深有感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劉世鋒説,“我們的實驗室面向未來移動通信、智慧城市、新型雷達和航空航天領域面臨的系統頻寬挑戰,開展交叉學科微波光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作為研究生,我要主動參與重大課題研究,主動參與新機理、新技術研究,通過解決關鍵難題不斷提升自我知識和能力的極限。”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董莎萌認為,青年老師必須培養自己和學生們的好奇心,對某一具體的科學現象充滿興趣、刨根問底。“我回國以來一直從事馬鈴薯晚疫病研究,晚疫病難以防治的主要原因是病菌變異快,為此,我帶領學生開發和運用多種新技術破解病菌變異快的原因,每次獲得一小點進步,不自覺地再往下想一點。”董莎萌説,“珍視學生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嚴謹求證,既是青年老師當仁不讓的責任,也是我們真正樂趣的來源。”

  “作為科研人員,我們應該把好奇心放在首要位置,這是驅動自己不斷探索、將科學研究持久進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研究員王策説,科學研究本身就是希望更多地發現事物運行的規律。科研人員必須時刻抱有好奇心,經常問“為什麼”,堅持透過現象去發現事物的本質。

  揚州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郭保衛説,“大學進入農學專業,第一次看到試驗田裏的水稻,就充滿好奇。讀了作物栽培碩士,下田查莖蘗,第一次明白栽下的苗為何會長出更多穗子。讀了博士,進一步明確分蘗發生及對産量的貢獻。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研究者要知道如何收更多的籽粒,如何收穫品質更好的稻米。”

  恒久好奇心激發無窮的毅力和耐心

  對勇闖科學“無人區”的開拓探索、“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潛心研究,更需要恒久好奇心,並激發出無窮的毅力和耐心。

  “做原始創新,大多數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科研人就是在不斷地失敗、再重來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取得突破的。”以科研項目“分子鐵電材料”為例,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執行院長、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遊雨蒙説,做這一“新材料”的研究,意味著沒有經驗可循,就好像步入一片沒有開發的荒地,只有“好奇心”能驅動自己前行,越過一座座科學高峰。因為好奇心,才能促成“抵達高峰,再攀高峰”的反復循環。“接下來,我將和團隊一同為分子鐵電在更廣領域的應用再攻關,小到可穿戴設備、柔性B超,大到危化管道檢修、航空航天等,都是應用方向。”遊雨蒙説。

  “基礎研究從來容不得急功近利。”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青年教授潘宜昌對此有著深刻感受。潘宜昌2010年博士畢業以後,一直致力於“丙烯/丙烷分離過程”研究,10年冷板凳,換來一項化工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10年攻關,做研究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做選擇,要摒棄浮躁,選擇堅持,還要淡泊名利,不心猿意馬,不半途而廢。”潘宜昌説,10年間,“找上門來”項目很多,短期內還能出成果、獲效益,但他都一一回絕,因為選擇一條有利於國家發展的科研路,對他來説更為重要。

  “將好奇心化為長期耕耘的堅持力,對從事天文相關研究尤其適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竇江培説,從事天文領域研究的人員初心就是源於好奇心,所以很好地把個人好奇心和職業發展規劃結合在一起。將好奇心化為長期耕耘的堅持力,對個人發展和本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能堅持最初的好奇心,這取決於個人的志向、情懷以及外部環境。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外部環境包括科學精神、科研文化的傳承以及科研評價機制等,要提供對青年人才的支撐,鼓勵新想法、新理念的提出並保證其最終能夠實現。”

  祖國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將群星閃耀

  “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這讓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倍感責任重大。”南京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兼淮安分校校長朱徵説,南京外國語學校一直致力於複合型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2015年起就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打破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壘,融合高中、高校以及高新企業等社會資源,合力推進科技創新教育。“未來南外將把這一‘走向大師’工程繼續做細做紮實,助力青年學子的培養,使其具備科學家潛質。”

  “培養研究能力與興趣應從小抓起,從小開始就反復訓練,使創新、思考成為習慣,最後將習慣演變成為一種本能、素養。”南京市第九高級中學通用技術教師陳乾介紹,開設“通用技術”課程是初高中重視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方面,“研究能力應該從小培養,如果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喜歡琢磨新東西、研究新東西,那麼取得創新性成果的概率和數量就會大大增加。”

  江蘇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龔一欽説,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孩子抓起,如果孩子們體驗不到科學所帶來的樂趣,他們就會輕易拋棄科學,而培養創新興趣和能力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配合與努力。“全社會需要向孩子們提供各類優質活動與體驗資源,在起到激發興趣、拓寬視野、開發智力、培養各項能力的同時讓孩子們能夠快樂且投入地參與其中。各類科技活動和競賽的評判標準應將創新性、真實性、獨立性放在首位,弘揚嚴謹求實的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讓孩子們明白富有想像的探索遠比完美的結果更加珍貴。”

  “祖國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將群星閃耀。”南京大學團委書記蔡穎蔚説,除了在學校統籌領導下做好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外,還積極發揮青年學生的生力軍作用,為中小學生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孩子的科學能力提升、科學精神培養貢獻青春力量。“我們每年舉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平均每年帶領全國100多名中學生走進奇妙的科學世界,領略科學魅力,培養科學興趣。未來,我們將通過線上線下、前方後方、實體遠程相結合的綜合模式,依託南京大學豐富的科教資源幫助西部地區構建高水準的青少年科普體系。” (新華日報記者 王 拓 蔡姝雯 楊頻萍 王夢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