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看中信銀行2020年報:財富管理將成為中信銀行新“增長級”
2021-04-02 17:36:12來源:中國江蘇網編輯:韓小強責編:周經韜

  3月26日,中信銀行(證券代碼601998.SH/0998.HK)2020年年度業績發佈會召開。年報顯示,中信銀行實現營收1947.31億元,同比增長3.81%,全年凈利潤達489.80億元,同比增長2.01%,表現穩健。其中,中信銀行零售營業凈收入796.1億元,佔比41%,是中信銀行營收主力軍。

  看中信銀行2020年年報,敏捷組織、協同效應、數字化賦能、生態場景、開放銀行等互聯網時代的內容與零售業務交相輝映,代表了中信銀行零售業務的新型發展觀,即以日益親密的用戶關係推動中信銀行迎來新的擴張期。

  據悉,中信集團已明確提出“打造集團統一的財富管理品牌,提高集團在財富管理領域的綜合競爭力”;中信銀行也將加強戰略投入,計劃2023年,將零售打造成為盈利第一大板塊。

  “白馬悠悠拉玉輦,將軍風發列在前。”中信銀行稱,日益堅實用戶基礎將拉動中信銀行的業績駛入快速道。2020年,中信銀行零售業績逆勢上揚,零售營業凈收入同比增長11.7%,形成業務發展六大增長級:

  增長級一:協同優勢是中信財富管理的最大優勢

  2020年3月,中信銀行提出“打造客戶首選財富管理主辦行”,正式將財富管理作為其零售戰略,並於2020年12月底,攜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信託、華夏基金、中信保誠基金、中信保誠保險等15家集團金融子公司跨年升級“中信幸福財富”品牌。依託集團綜合金融優勢,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資産配置、開展全生命週期的財富管理服務。

  中信集團副總經理、中信銀行副董事長、行長方合英在業績發佈會上強調:“集團協同”是中信銀行最大的優勢。“中信優享+”平臺是中信集團面向C端用戶的數字化協同平臺,目前由中信銀行負責運營,已覆蓋各子公司用戶達4億戶,其中1.15億用戶已在該平臺註冊。此外,集團15家金融子公司可投資資産600萬以上的高凈值客戶數超過10萬戶。

  財富管理方面,中信銀行、中信證券和其他頭部機構將共同成立“中信研究院”,賦能銀行投研能力,優選資産管理人,打造“十分精選”基金産品優選體系,已經在萬得平臺推出相應權益基金和“固收+基金指數”,對比滬深300指數和二級債基指數,創造了40%和3%的超額收益。中信銀行在股份制銀行首家推出的“信智投投顧版”,是其聯合兄弟公司華夏基金、華夏財富合作,通過“投資顧問+科技賦能”,為客戶提供投資組合和調倉建議。2020年,中信銀行凈值型理財産品存量規模佔比達69%,提高34個百分點;構建的“十分精選”基金産品優選體系,非貨幣基金累計銷量較上年末增長190%,非貨幣基金保有量突破1000億,同步代銷集糰子公司的産品超450億元。

  增長級二:優質的客戶基礎推高財富管理“風向標”

  零售AUM(個人客戶金融管理資産,一般不含股票市值)這一指標,仍然是大多數股份制銀行財富管理最為看重的風向標。2020年,中信銀行零售AUM2.3萬億,排名股份制銀行第三名。

  客戶基礎與AUM是相互依存的關係。2020年,零售客戶總數11088萬人,三年複合增長15%。此外,年報顯示,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已有5.1萬戶,同比增長22%,高於行業平均增長水準,這説明中信銀行零售高凈值客戶總量具有優勢,價值貢獻地位穩固。

  同時,中信銀行在2020年顯現出獲客入口增多、客戶關係粘性高、客戶價值潛力大的特點。

  一是中信銀行零售業務形成線上線下雙渠道獲客、創造了新場景擴大服務半徑,如中信銀行探索“網點三公里”生態場景獲客,打造“生態+社交”的新型業態,逐步形成十大核心場景,完成3萬家商戶接入,有效獲客102萬。

  二是開放生態成為流量入口。中信銀行的“開薪易”開放代發平臺,可以為不持有中信卡的客戶發薪,且吸引了用友、中智等頭部機構的服務,打造發薪業務生態閉環,2020年有效代發工資客戶接近1000萬,同比增長73%。與華為、貝殼網的合作,則是將金融賬戶、財富管理直接輸送至這些不同行業領頭企業的自身生態,形成無感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體驗。中信銀行華為卡推出73天,客戶量即達到百萬級。

  增長級三:“全財富管理”增強與客戶“新粘性”

  大多數股份制銀行與客戶的連結來源於傳統業務。年報顯示,中信銀行2020年個人存款餘額9383億元,同比增長7%;零售信貸餘額1.89萬億元,同比增長9%;零售非利息收入219億元,佔比50%,其中財富管理類業務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20%;私人銀行非利息凈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34%;信用卡業務收入615億元。

  2021年中信銀行提出了“全財富管理”概念,即以客戶的需求為鏈條,通過深化“主結算、主投資、主融資、主服務和主活動”的客戶關係,增強與客戶的粘性。全功能財富管理包含了全客群,不僅對管理資産在50萬以上的客群,也延展到全部具有財富管理需求的人群;産品全生命週期管理,面向全市場打造開放式産品平臺,中信銀行也是業內第一家引進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産品的機構。

  截至2020年,中信銀行個人凈值型理財産品存量規模佔比達69%,提升34個百分點;建立投研投顧體系和資産配置服務,推出“十分精選”基金産品優選體系,非貨幣基金累計銷量較2019年增長190%,保有量超千億;非貨幣基金和保險在個人管理資産增量中佔比42%,提升31個百分點。為高端客戶提供特色金融業務。家族信託市場份額佔比達15%,排名同業前列;全權委託業務存量規模434億元,較2019年增長71%。

  財經研究機構——普益標準最新發佈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能力排名報告(2020年下半年)。中信銀行財富管理能力在前100內資商業銀行裏排名第二,這是對中信財富管理能力的第三方中肯評價。2020年,以“五主”為核心的財富管理主辦行戰略,無疑將加速中信銀行輕資本轉型的步伐。

  增長級四:細分客群服務 長尾效應厚積薄發

  根據麥肯錫預計,至2021年,中國個人財富將達到158萬億元人民幣,高凈值客戶將超過200萬。財富管理進入大時代,但大市場格局並未確定,頭部企業尚未形成集中效應。未來誰具備細分客群的能力,就具備切分市場的能力,將在競爭中勝出。

  一直以來,中信銀行深耕細分市場,具備細分客群服務的優勢:如一老一小,私人銀行,出國金融,信用卡商旅,私人銀行等細分客群的服務體系已經完善,並築起了細分客群領域的“護城河”。

  具體而言,中信銀行出國金融服務客戶21年,已建成線上開放式平臺,累計沉澱優質用戶超2000萬,客戶超760萬戶,首家推出不佔用客戶購匯額度的線上留學匯款産品、美國獨家簽證代傳遞業務、英國使館官員上門的“如意簽”,都已成為戰略大單品。

  中信銀行重點佈局養老金融,于2020年升級推出“幸福1+6”老年客群服務體系,圍繞老年客群財富、健康、學習、出行等核心搭建線上服務平臺,截至2020年末,中信銀行服務老年客戶超1600萬戶,同比增長16.32%;對應管理資産餘額1.28萬億,同比增長12.64%。

  增長級五:技術進級煥發新顏,開放平臺成為清流

  2020年,中信銀行推出開薪易,預示著開放銀行進入一個成熟的平臺期。據了解,中信銀行與超過60000家企業結緣,獲得了“30000+”中小企業的青睞,FESCO、河鋼、蘇寧易購、一心堂等名企平臺都成為中信銀行的業務夥伴。

  除了與企業的開放合作,中信銀行圍繞著黨建、安居、車場景的建設,通過開放平臺觸達更多的合作夥伴,並促進“開放”不斷迭代優化,從而實現了持續的“破圈”。

  在中信銀行,開薪易團隊一直是與技術團隊緊密融合,從産品架構設計、平台資源選配到定制內容和交易環節,均由業務團隊和技術團隊一起完成。中信銀行“開薪易”開放代發服務平臺,為企業實現了財務共享、資金集中管理,統一了人力工資發放、費用報銷等問題,解決了發薪中的各大難題。“開薪易”根據企業需求定制流程,實現智慧人力、智慧財務、智慧辦公,企業的自主化程度高,客戶的體驗感好。這也證明了中信銀行通過科技賦能,完成自主技術開發,能夠為客戶服務提供更大的支持。

  增長級六:數字化賦能,規模增長步入全新里程碑

  中信銀行黨委委員、業務總監呂天貴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數字化轉型的資源投入以及推動力度。目前,中信銀行已制定零售數字化轉型規劃,即圍繞客戶旅程重塑、生態場景建設、全渠道協同/超渠道覆蓋、超個性化客戶經營體系和數字化管理與運營五大戰役,已完成19項零售重點業務線上化。

  信用卡前瞻佈局5G全IP開放式服務平臺,投産智慧魔方平臺,實現推薦觸達超5億次;搭建並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AI+”智慧平臺,AI機器人已應用於信用卡審批、催收、行銷等200余個業務場景,其中智慧外呼機器人累計外呼量超9000萬次、智慧問答機器人回答準確率達97%。

  市場的關注點並不只是年度增長數據,還有企業戰略與格局以及長期增長趨勢的變化。從業務與時俱進、多元化發展、敏捷組織、協同合作、數字化賦能,中信銀行零售業務依託中信集團的主體,有獨一無二的協同優勢,相較于同業有可值得期許的成長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