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長江生態不斷改善 珍稀鳥類返回濕地繁衍後代
2022-07-08 09:44:42來源:南京日報編輯:韓小強責編:蔣碩

長江生態不斷改善 珍稀鳥類返回濕地繁衍後代

  7月7日,在浦口區江浦街道西江口社區的芡實塘裏,4隻水雉“鳥寶寶”陸續出殼,全部成功孵化。 

  “出殼了!”經過30余天孵化,7月7日上午11時50分,在浦口區江浦街道西江口社區一個池塘,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雉的第四隻寶寶破殼。24小時內迎接了4個新生命。

  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實施,位於浦口區的南京綠水灣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周邊自然生態越來越好,曾遠走他鄉的野生鳥類水雉也成雙成對返回繁衍。6月6日,愛鳥人士金先生在公園附近的水塘上發現,一群珍稀的水雉安家落戶了,並有了“下一代”——4枚水雉鳥蛋。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將水雉列為近危物種。

  “在南京的夏候鳥中,水雉是最美的。”一位愛鳥人士介紹,水雉最喜歡在寬而厚的芡實葉面上繁育,有“水鳳凰”之稱。

  6月26日,南京日報新媒體推出獨家報道《“稀客”來寧安家,繁衍“下一代”》,引起多方關注。“看到報道後,我們非常重視,立即對‘水雉孵化’區域進行保護。”西江口社區書記朱振華介紹,次日,社區就對“孵化”池塘周邊採取措施:拉起警戒線、架上3台監控,安排網格員定期巡查。池塘主人顧先生面對即將收穫的芡實無法採摘變現,剛開始還有點捨不得,但經本報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情理相勸”,最終也加入了保護“水雉孵化”的行列。在多方托舉之下,珍稀鳥類返回濕地成功繁衍後代,水雉一家終得團聚。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魯長虎認為,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深入實施,長江沿岸環境不斷修復改善,這對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髮揮著巨大作用。“隨著市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大家齊心協力,山與水相映,鳥與林相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南京徐徐展開。”(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章慶 丁劼 費壽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