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能級躍升 創新引領 民生提質 南京:以全新首位度邁向典範之城
南京長江五橋遠眺。鄧磊 攝
從鍾山之巔到長江之濱,從城市街巷到鄉村阡陌,南京生機盎然、活力迸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始終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和執著的省會擔當,矢志讓“強富美高”成為六朝古都最鮮亮的底色。十年砥礪,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正在拉近——經濟總量躋身“萬億俱樂部”,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邁進全國十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萬元;生態環境品質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準;全國文明城市三年綜合測評在同類城市中排名第三。一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屹立在時代的潮頭。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創新之能,乘開放之勢,走共富之路,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市,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能級躍升,進擊“尖峰之城”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穿城而過的長江,見證了這座城市乘風破浪、向上攀升的雄心壯志。
7月2日上午,菲律賓籍“日內瓦商人”海輪緩緩駛離南京港新生圩港區,向巴西破浪前行。如今的新生圩,平均每月有20艘次5萬噸級以上海輪靠岸。
10年前的夏天,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開工。6年後,5萬噸級海輪常態化直達南京港。這座歷史上就“下西洋”縱橫四海的城市,一躍成為最深入內陸的“海港城”。
從2012年的7306.54億元,到2021年的16355.32億元。10年間,南京經濟總量連跨9個千億級臺階。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8.3%,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
一路奔跑趕超,南京不斷刷新城市坐標。2013年亞青會、2014年青奧會,讓世界再一次認識南京;2017年,人均GDP2萬美元,憑實力與“發達經濟體”並肩;2020年,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邁進全國大中城市GDP十強。
南京地鐵1號線軟體大道站被命名為創業主題車站,因為這裡有密集的年輕人。坐擁中國(南京)軟體谷,雨花臺區吸引30萬軟體相關人才在此就業創業,“最年輕、最創新”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
在鍵盤上“敲打”人生的年輕人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氣質。昔日以傳統製造業見長的南京,收穫了産業升級的“軟實力”。10年間,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從2012年不足2000億元,到2021年突破7200億元,衝刺第一個萬億級産業。作為首座中國軟體名城,南京的下一站錨定“數字經濟名城”。
打造地標産業,托舉頭部城市。競速新發展階段,南京全力打造“2+2+2+X”創新産業體系,著力提升軟體和信息服務、智慧電網兩大優勢産業,做強積體電路、生物醫藥兩大先導産業,著力突破智慧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潛力産業,積極佈局未來網絡與通信、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等産業新賽道。
開疆拓土,城市進擊更高層級。2015年6月27日,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獲批。從“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南京淩波展翅,打開江南江北“雙主城”新格局。南京江北新區以高於全市5個點的增速奔跑,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市比重已達22.1%,綜合實力躍居19個國家級新區第6位。
放眼6500平方公里全域,“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城市佈局生機無限。但南京始終存有“再出發”的發展焦慮。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關鍵節點、長三角地理中心,兼具國家級新區與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貫徹國家戰略佈局,南京校準航向、揚帆新征程。
《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呈現南京能級躍升之路。昔日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如今成為江蘇唯一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坐擁“米”字形高鐵路網,地處京滬鐵路與長江深水航道的交會點,南京成為 “水陸空”立體樞紐。
疫情之下,南京中歐(亞)班列拉出一條“大陽線”。在班列起點堯化門鐵路貨場,每月都有來自LG、蘇美達等重點企業的物資啟程發往亞歐市場。2022年上半年,南京中歐(亞)班列累計開行186列7651車,開行數量同比增長137.68%。
從乘勢而上到逆風飛揚,從趕超者到引領者,南京的角色悄然轉換……
沿滬寧産業創新帶、長三角科創共同體、“軌道上的都市圈”……南京一系列主動作為的背後,是城市進擊的全新佈局——推動南京都市圈“東進、西融”,當好促進長三角中西部地區隆起的“尖峰”。南京市委提出,要爭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示範區”,全面拓展東西雙向開放、陸海聯動開放,更好服務長三角、聯動東中西、連結亞太。
回眸來時路,南京的 “城市首位度”答案篤定。從創新首位度、綠色標識度、共享感受度出發,南京正系統發力,持續提升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綜合首位度。
創新引領,點亮“夢想之城”
創新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驅動著城市急速向前。
在紫金山實驗室,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作業系統穩定運行,6G通信速率刷新世界紀錄;在江蘇集創原子團簇科技研究院,國際領先的原子團簇宏觀量製造裝置成功研發;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球第一台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測鐳射雷達驚艷亮相,為天氣預報、環境監測配備“火眼金睛”……一個又一個硬核科技成果,標注著南京創新發展的新高度。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2012年到2021年,數據見證了南京創新的十年之變:技術合同成交額從145.38億元增長到752.38億元;科技服務業總收入從260.93億元增長到3989.44億元;高企數量從733家增長至7801家;研發投入強度從2.92%增長到3.6%。創新,已成為南京最鮮明的氣質、最強勁的動力、最澎湃的激情。
10年前,還在南京大學任教的高翔不會想到,一隻小白鼠能做成年入4億元的“大生意”。2017年底,高翔辭去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職務,與團隊聯合籌集800萬元現金,在南京江北新區建立新型研發機構——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2022年4月12日,研究院孵化的集萃藥康登陸科創板。
科教資源沒有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曾是南京的一大“心病”。以新型研發機構為突破口,南京推出人才團隊持大股、科技成果確權、引入職業經理人、社會資本參與等一攬子改革舉措,並建立以孵化産出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破解科技與産業“兩張皮”難題。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來了、“火炸藥大王”王澤山來了、中科院院士趙東元來了……突破機制束縛,南京已累計組建400余家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團隊平均持股56%,孵化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業。
從舉措創新到制度創新、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從對標創新到引領創新,南京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澎湃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城市排名中,南京已從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恐龍、鯨魚、梅花鹿、飛鳥……燕子磯招商花園城,幾臺“風扇”幻化出酷炫的3D全息影像,讓消費者目不暇接。這款高科技産品,來自本土企業南京達斯琪公司。
2016年,剛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90後週全,帶著4個學弟學妹,在南京珠江路上的眾創空間裏成立達斯琪公司。這群年輕人從城市硅巷出發,一路奔赴夢想的彼岸。辦公空間不夠,地方政府幫忙協調;發展需要資金,金融機構主動對接;新産品投放市場,首購首用政策提供應用場景……助力創新,南京既“雪中送炭”,又“錦上添花”,讓人才心無旁騖謀發展。
創新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的競爭。為吸引更多的城市“合夥人”,南京在人才落戶、創業扶持、評價機制等方面拿出最大誠意,妥善解決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現實需求,不唯身份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10年間,南京人才資源總量從170萬人增加到356萬人,引進國內及發達國家的院士從4人攀升到132人。
創新驅動,始終是南京實現高品質發展的“華山一條路”。2021年6月,科技部復函支持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站上新的起點,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在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創新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民生提質,建設“幸福之城”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連續12年上榜。
過去10年,無數南京人的幸福來自家門口的變化。秦淮區宏鷹花園小區內,一棟棟居民樓被腳手架和綠色安全網“圍住”,這個建設于20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要經歷一場全方位的改造。秦淮河畔的這個老小區,很快會有全民健身休閒廣場,居民將盡享城水相依的美好生活。
2012年至2021年,累計有1572個宏鷹花園這樣的老舊小區得到改造,建築面積4373萬平方米,房屋15311幢,59萬戶老小區居民跟上城市日新月異的腳步。南京經驗和做法兩次被列入住建部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複製政策機制清單。
“教育局組織的第三方測評顯示,在校家長對我們學校滿意度連續4年達93%以上。”南外河西一附小校長祝瑞松説,創辦才5年的學校成為“熱門校”,他的幸福感來自於家長肯定的目光。
從奧體小學、建鄴實驗小學到南外河西一附小,祝瑞松“校長的幸福”,跟著城市的發展不斷“拓界”。
百公里外的南京最南部,高淳娃娃在家門口也上得了主城“名校”。“家長們常交流,對學校很滿意。幾年下來,孩子的進步都看得見。”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寶塔分校五年級家長孔亮亮説。
這是南京力推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全力推動教育均衡的縮影。優質教育資源由主城區向新區、郊區和薄弱片區延伸。南京全市596所義務教育學校中,納入集團化辦學的有392所,佔比65.8%。
近日,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設眼科,各類檢查檢測設備一應俱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副主任醫師現場坐診……走出城門、跨過長江、下沉社區,南京優質醫療資源更加普惠。
打造“十五分鐘健康服務圈”,全市有1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和67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群眾不用啥病都奔到大醫院排隊。全市居民三大基本健康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準,戶籍人口人均期望壽命達83.88歲。“健康南京”托起全城幸福。
對於常年臥床的85歲陳奶奶一家而言,幸福感來自於南京市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陳奶奶一年可免費入住養老機構15天。老人晚年生活品質的改善要感謝一份“失能險”,每天有護理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清潔、康復、鼻飼等照護服務。7月1日,南京創新實施“失能險”一週年,保險基金累計支出2.52億元,為近3萬名陳奶奶這樣的老人提供失能人員照護保障。
10年間,在這座特大城市的發展路線圖中,民生福祉始終是根本追求。南京市率先提出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減輕生育、養育負擔,建設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實施青年創業主體倍增計劃,支持更多“寧漂”成就人生夢想;完善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深化大城市養老服務模式創新,建設康養之都、頤養之城……
南京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這樣寫道——未來的南京,時時躍動著創新創造的時代脈搏,處處散發著醇厚雋永的人文氣息,人人都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夢想成真的機會、情感歸屬的認同,成為一座居者安、近者悅、遠者來的典範之城!(新華日報記者 仇惠棟 盛文虎 許雯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