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3-03-24 09:26:33來源:南京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蔣碩

  原標題:雨花茶製作技藝傳承體驗中心在溧水區晶橋鎮落成 雨花茶為媒,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南京盛峰茶業茶園基地採茶現場。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南京雨花茶。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麗華 攝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春茶開採的鮮葉。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雨花茶文化展示館。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南京:雨花茶為媒 “文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高淳淳青茶園每年春季都會迎來大量遊客。李松供圖

  一片葉子,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有了茶。經過水與火的歷練浸透出的茶香,沿著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流淌到鼻尖,與嗅覺相遇。雨花茶則是一抹獨特的香味,浸潤著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讓人回味無窮。

  在忙碌的春茶開採時節裏,雨花茶製作技藝傳承體驗中心近日在溧水區晶橋鎮落成。這是繼去年11月南京“雨花茶製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之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雨花茶界傳來的一個新消息。

  從一片葉子,到一種文化、一個産業,南京雨花茶“做媒”,以非遺文化為引、以産業發展為基,實現文化與農業的“親密牽手”,構建茶産業、茶旅遊、茶文化等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産業體系,讓農文旅互惠共贏,助力鄉村振興。

  千年“茶脈”氤氳,雨花茶是響噹噹的城市名片

  雨花茶製作技藝傳承體驗中心揭幕當天,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參觀雨花茶文化展示館,聽著雨花茶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陳盛峰的講解,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在眼前緩緩展開。

  南京與茶葉的故事,要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自古以來,南京雖非産茶中心,但在整個中國茶葉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茶代酒”“以茶養廉”的典故出處於東吳的金陵;南唐中主李璟建立起“北苑茶”體系,惠及“陽羨茶”和“武夷茶”;陸羽踏足棲霞山留下試茶亭;清代陸溁創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茶葉科學研究機構“江南植茶公所”,開啟了中國近現代茶史……

  陸溁帶領茶農植茶制茶,取茶名為雲霧茶,這正是南京雨花茶的前身。1958年春,江蘇省委為了創制名特茶以紀念革命先烈,特組成江蘇省雨花茶創制委員會,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園,以俞庸器等老一輩茶葉專家組成技術小組。他們採摘了10多斤鮮葉,按不同形制炒制,發現有些茶形如鑲刀形、斧頭形、長矛形、大刀形、花瓣形,都需要炒制後再拼配才能成形,不符合綠茶炒制工藝,而且形制十分困難,不易實現。

  俞庸器正愁眉不展,登門拜訪請教了陸溁。陸溁建議,在直條形雲霧茶的基礎上進行工藝改進,使直條形更加緊細圓渾,猶如雪松的松針。陸溁與俞庸器的碰撞,讓雨花茶的創制任務順利完成,南京的茶葉從此站上了新的起點。

  躋身中國名茶之列的雨花茶緊細圓直、形如松針,入水碧綠清幽,入口醇厚,回味綿長。作為針形類茶的代表,南京雨花茶與以龍井為代表的扁形類茶、以碧螺春為代表的捲曲類茶相比,製作工序繁複。

  在陳盛峰看來,雨花茶是中國最難做的茶。

  難,首先體現在採摘上。“雨花茶只有清明前10天到清明的採摘時間段,其採摘方式為茶葉生長至一芽二葉時,選擇一芽一葉初展的採摘。”陳盛峰説,採摘期每人每天採茶10小時,最多能採4兩鮮葉,夠炒制1兩雨花茶。

  難,更在於炒制工藝。雨花茶獨創了整形搓條、抓條理條工藝,被業界認為代表了傳統綠茶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如此精益求精,雨花茶方成為南京的一張名片。

  農文旅融合,讓每個人成為雨花茶文化的“蒲公英”

  這幾年,南京雨花茶接連傳來好消息:雨花茶製作技藝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22年登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陳盛峰介紹,非遺名錄中的雨花茶製作技藝包括:採摘、攤放、殺青、揉捻、整形乾燥、精製、烘焙等工序。這種技藝為師徒傳承方式,形成以第一代陸溁,第二代林雙貴,第三代俞庸器、王家榮,第四代黎志遐、趙杏華,第五代陳盛峰、陸葵香,第六代王亞侖等為代表的傳承群體。

  溧水區還借助中國彩票公益金的資助,將雨花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投資700萬元建設雨花茶文化展示館、江蘇省鄉土人才傳承示範基地傳習所、雨花茶非遺工坊、雨花茶製作技藝傳承體驗中心。項目落在陳盛峰位於晶橋鎮芮家村的茶園基地,建成後將成為雨花茶走向一二三産融合的重要陣地。

  “我認為這是雨花茶界農文旅融合的一件大喜事。”陳盛峰分析,以前他的企業雖然在市區下馬坊附近有駐地,每年也都會接待兩三千人次的遊客,但由於場地有限、沒有茶園,市民無法深入體驗採茶環境,缺乏雨花茶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

  “體驗中心揭幕不過才幾天,已經有5個團隊約著上門來研學了,其中有3個來自上海。”陳盛峰禁不住笑道,“我們這裡現在配齊了茶園、展示館、炒茶區、品茗區等,會讓大家聽一場講座、採一次茶葉、做一罐茶、吃一頓農家飯、帶一罐茶回家,推動農文旅有機深入融合,讓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成為雨花茶文化傳播的‘蒲公英’。”

  在傳承和傳播之外,創新是雨花茶長遠發展的新動力。雨花茶産品係鮮嫩芽葉製成,要製作精品雨花茶要從品種開始下功夫。“為了保證雨花茶産品固有的風格特徵,在篩選適制雨花茶的茶樹品種時,我們就要考慮選擇一些葉色綠、芽葉細長、持嫩性好、茸毫適中、氨基酸含量高、抗逆性強、適制性好的小葉種茶樹品種。”江蘇省茶産業技術體系南京推廣示範基地主任、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李松説。

  近10年來一大批國內優新、特異品種開始在南京茶樹良種繁育中心繁育出圃,但這些從外地引進的品種僅有少數幾種適制雨花茶,限制了産業的長遠發展。

  李松介紹,目前南京已經建成了設施規模、科技水準一流的茶樹良種繁育中心,引進150多個茶樹優新品種,規模化育苗品種40多個。先後開展十幾次品種適應性和適制性試驗和研究,目前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初步篩選出部分適制雨花茶的茶樹品種。下一步將重點開展適宜機採又適制雨花茶的品種適制性研究,力爭儘快完成宜機化品種的選育和快繁。

  新農人返鄉,茶産業升級迎來新機遇

  非遺文化要想長遠發展,必須要“落地”。立足産業發展,夯實産業基礎,適應市場需要,文化才能散發更持久的魅力。現代茶産業是我市農業主導産業之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投身其中,帶動産業發展的新活力。

  在江寧區石塘人家,陳慧家承包的100畝茶園已經在小面積開採中,她忙著炒茶、賣茶。這個90後姑娘從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畢業,在外地茶館學習實踐幾年後,于2020年回鄉跟父母一起做起了茶葉。“我父母做茶葉已經30多年了,他們慢慢老了,如果我不回來接著做,就沒有人來做了。”種茶苗、管理茶園、炒茶、賣茶,她樣樣都要上手學,專業知識疊加實際生産,“理論聯繫實踐了”。

  自家的老品牌在她這裡煥發出生機。一方面,她參加區裏組織的雨花茶非遺製作技藝的培訓,系統學習雨花茶製作技藝;積極參加省市區各級茶葉評比和評茶員技能競賽,連續三年奪得不少大獎回來,讓自家的品牌變成“金招牌”。另一方面,她還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上做宣傳推廣,轉化成新客流;嘗試結合民宿打造茶文化研學活動,推動一二三産融合。

  “95後”陳煜菲是一名海歸新農人。她從瑞士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溧水創業。她更願意讓茶葉做一些新變化,吸引年輕人的消費市場。父親的300畝茶園也是她的“試驗田”,從包裝到內容,她自己不斷在摸索著改變:把茶葉配上各種水果,做成“上班族”喜愛的茶包,讓大家喝到不一樣的味道:在溧水開設了茶葉實體店,不同於以往只能喝茶的茶室,她規劃了幾個不同裝修風格的茶空間,用來舉辦各類品茶活動,積攢人氣,樹立品牌。

  新農人“入局”,産業升級迎來新機遇,産業發展才有朝氣。目前,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幹茶年總産量維持在1500噸左右,茶葉綜合産值超過11億元,是富民增收的重要産業。農業農村部門正推進茶葉品種更新、茶園改造、機器換人等工作,為現代茶産業固本強基,讓雨花茶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葉繁得更茂,以文化賦能鋪就鄉村振興路。(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麗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