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       輿情智庫            房産        
連雲港:目標“海洋強市” 駛向“碧海深藍”
2023-04-06 09:49:07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蔣碩

  原標題:連雲港連發三份文件繪藍圖,到2025年海洋生産總值達1400億元——目標“海洋強市”,駛向“碧海深藍”

連雲港:目標“海洋強市” 駛向“碧海深藍”

連雲港:目標“海洋強市” 駛向“碧海深藍”

  海洋是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的重要城市之一,連雲港應該如何把握機遇?

  在2月份召開的全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連雲港市委書記馬士光提出,要充分認識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舉全市之力建設海洋強市,堅定不移做大海洋經濟規模、提升海洋經濟層次,做強實現新時代“後發先至”的“藍色引擎”,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大局中展現應有擔當。

  三份文件,繪就發展藍圖

  海洋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2022年10月,連雲港市市長邢正軍主持召開全市海洋經濟發展工作座談會,部署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工作,隨後連雲港市率先成立全省首家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日前,連雲港市委、市政府接連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連雲港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連雲港市支持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政策》三份文件,繪就發展藍圖,進一步明確海洋經濟發展路徑,推動國家現代海洋強市建設。

  三份文件圍繞産業強海、科技興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等方面,細分78項具體內容、155項目標任務,明確牽頭和共同責任單位,持續加大對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新興産業、海洋生態保護、海洋數字治理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形成全域、全面、全力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局面。

  面朝大海,連雲港不斷“落子”。2023年是連雲港招商引資攻堅突破年,該市在全國設立7個區域性招商中心,其中一站特意選在了海洋産業集聚的青島,為引進高品質海洋經濟産業項目奠定基礎。在全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連雲港還聘請吳有生、金翔龍、侯保榮、嚴新平、肖偉5位院士為海洋經濟發展顧問,舉行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聯合研發實驗室、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揭牌儀式和連雲港市海洋裝備産業園、連雲港市海洋經濟産業園、中國南極磷蝦資源應用研究中心授牌儀式。

  “市財政將每年安排1億元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同時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基金,加強對重點海洋産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持。”連雲港市發改委沿海處處長任書毅介紹,目前連雲港已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工作專班,下一步將推動沿海縣區建立健全海洋經濟工作推進機制,提升海洋經濟發展工作合力,加快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産業發展,重點推動智慧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及産業化基地、中遠智慧接卸裝置製造等一批海洋經濟項目。

  稟賦優越,發展底氣足

  連雲港為何對發展海洋經濟寄予厚望?

  從資源來看,全長195.88公里的海岸線,7516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匯聚“港、漁、景、島、涂、能”等多種海洋資源,這是連雲港發展海洋經濟的信心所在。

  從發展來看,涌動著的藍色浪潮,見證了連雲港從一個偏僻的小漁村發展成為擁有億噸大港的海洋大市的風雨歷程。全市海洋生産總值從2015年的682.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047.7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常年保持在25%以上。

  “連雲港市海洋産業門類比較齊全,國家統計的15個海洋産業中,除海洋油氣業和礦産業外,連雲港市擁有13個。”任書毅説,目前,連雲港市海洋生産總值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海洋漁業三大支柱産業,相關産值佔全市海洋生産總值的50%左右。

  談及海洋經濟,不得不提到港口。1933年開港的連雲港港口,90年來創造了很多個“全國第一”,比如連雲港港口30萬噸級礦石碼頭,是國內最大的專業碼頭之一,部分貨種裝卸效率全國第一。2022年連雲港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更是突破3億噸,成功邁上新臺階。

  2018年,連雲港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2019年,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成為中國第七所、江蘇唯一海洋大學。2022年,省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創新中心掛牌成立,與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簽約共建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建成省級以上涉海重點實驗室、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30余家,在海上通信導航、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上風電等技術領域取得一批突出成果,716所開發“海洋北斗”並投入使用,中復連眾“海上及低風速風電大型葉片研發及産業化”項目首創多個型號風電葉片産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首位……一項項亮眼成績,讓連雲港發展海洋經濟底氣更足。

  迎難而上,爭當弄潮兒

  海港城市,往往給人們經濟發達的第一印象。1984年,國務院批准14個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經過近40年的開發、發展,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搶抓先發效應,綜合運用國家優惠激勵政策,充分挖掘自身發展優勢,大多數城市先後成為改革開放的示範園、發展創新的先行區和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目前,這些城市以佔全國1/14的人口創造了1/5的GDP,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

  然而,連雲港在全國沿海開放城市中的地位不夠突出,總體發展水準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現代海洋經濟産業體系有待完善。當前,連雲港市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興産業發展較慢、規模較小。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文化旅遊業等傳統海洋産業雖然已形成一定規模,但仍停留在産業鏈初級階段,高附加值産品較少,亟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海洋經濟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由於海洋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平臺較少,沒有和海洋産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格局,主要海洋産業市場競爭力偏弱,海洋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缺乏,海洋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高。

  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壓力顯著加大。“十四五”期間,區域資源、人才、港口等領域競爭更加激烈,連雲港市未來發展面臨更大壓力。此外,國際經濟形勢日益複雜,部分涉海企業應對海外市場變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能力較弱,受到衝擊較大。

  ……

  面對這些問題,連雲港迎難而上,在《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加速建立,海洋生産總值達到1400億元(不含石化産業産值),海洋新興産業增加值佔主要海洋産業增加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該目標主動放棄了石化産業的“數據支撐”,這無疑增加了發展難度。對此,任書毅表示:“會有壓力和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連雲港加快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向“碧海深藍”前進

  站在新起點上,連雲港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如何取得更大突破?

  強優勢、補短板,連雲港將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堅持三産聯動,推進海洋産業實現新突破。“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産業是發展的重中之重。”任書毅説。

  海洋裝備是先進製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代表著高端裝備製造的重要方向。根據《行動方案》,一方面,打造海洋裝備産業基地。強化海洋産業孵化載體建設,贛榆區建設綜合性海洋經濟産業園,市開發區建設海洋裝備産業園,加快中遠海運智慧裝備、石化大型高端裝備等製造基地、716研究所産業基地和702研究所、海洋大學産業轉化基地建設。

  另一方面,發展海洋裝備産業。加快發展風電裝備産業,發揮中復連眾等企業風電裝備製造龍頭帶動作用,推動智慧焊接裝備、雙菱風電三期、國電大兆瓦葉片車間改擴建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海洋智慧裝備産業,加快“海洋北斗”、智慧船用裝卸臂等海洋裝備技術領域成果轉化,重點發展智慧裝卸、海洋油氣裝備、船舶節能減排裝備及海水淡化、深海探測、海底資源開發、智慧化養殖等海洋船舶和設備裝備。推動燃氣輪機核心部件製造和總裝集成産業入駐。全市海洋裝備産業産值3年平均增速達到15%以上。

  培育壯大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也是一大亮點。近年來,連雲港加快建設“中華藥港”,培育了恒瑞醫藥、康緣藥業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雲港”的良好發展勢頭。《實施意見》提出,連雲港將依託“中華藥港”,制定“藍色藥庫”計劃,鼓勵醫藥企業加大海洋藥物研發力度,引導生物醫藥企業建設藥物研發技術平臺、孵化中心,加強對外合作,引進海洋藥物領域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開展海洋藥物篩選、藥靶蛋白和海洋藥物合成技術攻關,加快海洋生物藥材及基因工程藥等研發。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連雲港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入推進科技興海,力爭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涉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5個,各類創新平臺總數超過35個;新增涉海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50項,落地轉化科技成果300項,涉海校企合作聯盟達600個,初步建成江蘇沿海科技創新先導區和高端要素集聚區,成為全國具有特色的海洋科技創新基地,為全市增強“藍色動能”、實現“後發先至”貢獻科技力量。

  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根本保證。目前,江蘇海洋大學正在連雲港近海海域籌建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科學綜合試驗平臺以及建造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海洋監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普示範基地,有效服務海洋科學研究、實踐教學、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災害預警防控和海洋成果的研究轉化,滿足我省海洋高品質發展的客觀需要。

  伴著黃海潮聲,駛向“碧海深藍”,連雲港已然起錨。(新華日報 記者 劉慧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