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2023-04-18 09:31:48來源:中國江蘇網編輯:高一芳責編:蔣碩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江蘇各地發現鳥類新品種的消息頻頻傳來,越來越多的“藍天精靈”現身江蘇。4月17日,新江蘇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自全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以來,成效顯著。2020—2022年,全省共調查到鳥類68科358種,佔全國鳥類種數近四分之一,而且兩年內鳥類種數增加15%(47種)。

  “候鳥”定居,江蘇鳥類“家底”再更新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黑嘴鷗

  高郵市20多對東方白鸛正在高壓鐵塔上築巢産卵孵化,黑嘴鷗時隔八年重回南通小洋口育雛……春季正是各種越冬鳥類北遷的季節,而在江蘇,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不少珍稀鳥類從“候鳥”變成了“留鳥”,江蘇鳥類“大家庭”逐漸壯大。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丹頂鶴

  2017年,江蘇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經調查,2020-2022年,江蘇物種數由4583種增加至6903種,其中調查到鳥類68科358種,佔全國鳥類種數近四分之一。

  “這其中,體型相對較小、適應能力較強的雀形目佔比最多,佔44%,鷹形目、隼形目等猛禽數量明顯增多,生態結構趨向穩定。”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偉金介紹,鳥類豐富度也由內陸腹地向東部沿海和運河沿線增加,條子泥濕地、洪澤湖濕地、宜溧山地等為鳥類提供了停歇“驛站”和生活“家園”。

  新鳥來“徙”,珍稀瀕危物種數量穩步上升

  鳥類種類與數量是地區生態環境的“晴雨錶”之一。在各地觀測調查中,珍稀瀕危鳥類蹤跡頻繁再現。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勺嘴鷸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灰喉山椒鳥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麥田歌者”黃胸鹀過去由於人為干擾數量急劇減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鳥類,其種群保護級別比大熊貓還要高,現如今在宿遷、鹽城、泰州、無錫等地都發現了它的身影。2022年3月,鹽城沿海首次觀測記錄到蓑羽鶴、醜鴨,成為目前全國乃至全球為數不多能夠同一時期在野外觀測到7種鶴(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白枕鶴、灰鶴、沙丘鶴與蓑羽鶴)的地區之一。2023年1月,在大豐區首次觀測到江蘇省稀有鳥種灰喉山椒鳥,同月,丹頂鶴首度進入石臼湖南京溧水界,是江蘇首次在長江以南發現丹頂鶴越冬身影。這樣的例子在全省還有很多,更多新“鄰居”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斑嘴鴨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小青腳鷸

  為了更好地研判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等級,江蘇研究制定首批紅色名錄和指示物種清單。其中,64種鳥類被收錄至紅色名錄,仙八色鶇等34種林鳥和棉鳧等30種濕地水鳥列入指示清單,從生物角度進一步加強生態風險評估、預警。

  AI加持,全域觀測系統網絡初步形成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在於監測。

  近年來,全省不斷加強鳥類觀測工作,初步構建鳥類觀測的網絡體系,依託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識別出 “一橫兩縱十”熱點區域,重點關注濱海濕地、湖泊濕地、低山丘陵等生態類型,連珠成串,試點鳥類觀測。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過去鳥類監測比較零散,科研單位、高校、相關地方管理部門會進行局部觀測,現在在全省層面構建鳥類監測網,通過長期、定點的觀測可以在較大的空間、時間尺度範圍內展現鳥類整體變化趨勢。”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魯長虎表示。 

兩年增加15% 江蘇鳥類種數達8科358種

  為了提高觀測的精準度,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則以鳥類為導向開發了AI識別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拍攝與AI演算法學習,實現對鳥類影像的採集、識別、計數與種群分析。對比傳統人工監測,這個系統不僅做到24小時隨時查看,而且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系統在洪澤湖濕地進行了搭建與測試,並不斷通過自主訓練以提升準確率。

  “鳥類體型小,AI技術只能保證90%以上的概率識別出物種,識別個體難度比較高,未來要進一步推動AI深入識別技術,以達到對個體的精準監測。”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忠秋建議。(記者 徐春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