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徐州:非遺“老手藝”創造“新經濟”,扮靚産業融合“最美底色”
成立非遺産品交易中心、非遺産品商超,開發運營全國第一個非遺産品追溯碼,21個非遺項目入選省第五批非遺項目,4家單位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非遺工坊……
2023年,江蘇徐州深挖非遺文化價值,盤活非遺文化資源。遍佈城鄉的一項項非遺文化産業,成為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
完善機制 推動非遺項目活態傳承
受大運河滋養的徐州,形成了楚風漢韻、內涵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徐州先後制定了《徐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確保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徐州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特性是活態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近年來,徐州積極開展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市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不斷加強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梯隊建設。據徐州市文廣旅局非遺處提供的數據,徐州目前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1項(徐州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0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人;省級非遺項目79個,省級非遺傳承人49人;市級非遺項目132個,市級非遺傳承人170人。
在市文廣旅局組織的香包培訓、嗩吶培訓、傳統戲劇研培等活動中,廣大傳承人在學習交流中提高了技藝,開拓了眼界。
花燈是農曆春節和元宵節裏的重要風景。兔年過去,龍年又近,住在泉山區永安街道的徐州風箏市級非遺傳承人鐘義臣又忙著做起了龍燈。作為非遺傳承人,他也經常在文化館的非遺課堂或是中小學校傳授花燈製作技巧。
新年伊始,徐州文化館“國潮漢風”文化驛站(中國非遺徐州體驗館),每週的非遺展示和體驗也是活動不斷,給老百姓送上“家門口”的文化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徐州文化館館長楊孝軍表示,“非遺項目只有通過活態的傳承,才能帶來持續的發展。”
搭建平臺 展示展演帶動潛在商機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非遺成為各種文化活動中的靚麗風景。徐州大力開展非遺宣傳和“非遺購物節”等活動,搭建非遺項目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讓“藏在深閨無人識”的非遺産品走向大眾。
一年一度的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是廣大非遺傳承人的節日,也是市民與遊客購物的盛會。
2023年6月10日,我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徐州圍繞“國潮漢風 共享非遺”主題,以“購彭城非遺好物 品徐州傳統美味”為活動口號,通過非遺+農業、非遺+商業、非遺+美食、非遺進校園等縣(市、區)開展的26項活動,活動期間全市的非遺産品售賣收入986萬元。
在2023年“水韻江蘇 非遺購物節”中,銅山區非遺産品網上銷售4萬餘元,開展優秀非遺産品進銅山區柳泉鎮樓山灣,漢王鎮紫山景區、呂梁山景區等展示展銷活動,收入10萬餘元,優秀非遺産品進“銅山萬達廣場——非遺之夜”展示展銷活動,收入2萬餘元。
手工的汴塘煎餅、老味的徐州傳統糕點、“Q彈”的徐州米線、酥脆的徐州馓子,2023年9月,江蘇省文化館舉行了首屆江蘇非遺美食節“週末夜市集”徐州專場日,來自徐州的非遺美食吸引了當地市民和遊客購買品嘗和體驗製作。
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第五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第十三屆中國無錫國際文化藝術産業博覽交易會,還有徐州舉辦的漢文化旅遊節、漢風中國年等活動,在全年接續開展。
“展會上帶的貨,不夠賣的。”2023年12月參加“2023長三角伴手禮”的徐州糕點製作技藝傳承人、徐州萬生園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猛説,“非常榮幸能夠入選長三角伴手禮,這對在長三角地區打響知名度、拓展市場有著積極的作用。”
非遺開集 “非遺+旅遊”釋放精彩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徐州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當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不竭資源。設置於徐州各景區、街區的非遺市集,通過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的展示和宣傳,推動徐州非遺項目傳播,彰顯“非遺新經濟”。
為促進徐州非遺項目的産業化、集聚化,2023年4月28日,匯集非遺、文創、工藝品等豐富元素,徐州非遺文化産品交易中心暨徐州非遺市集開集儀式在淮海文博園啟動。
坐落于雲龍區淮海文博園內的徐州非遺文化産品交易中心,是徐州第一家服務於非遺傳承人及非遺産品的交易平臺。交易中心負責人渠立山介紹,中心將傳統與科技融合,為每一件非遺産品標識出唯一的信息二維碼即“徐州非遺碼”,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産品提供宣傳、推廣、交易等綜合性服務。
開集當天,徐州香包非遺傳承人王秀英、小馬哥鐵壺世家非遺傳承人馬思明等非遺企業及非遺傳承人代表入駐簽約。以“漢風雅集 彭城非遺”為主題的非遺市集,邀請了徐州非遺傳承人進行刺繡、草編、香包、泥塑、風箏、剪紙等非遺技藝展示。
五一小長假、十一黃金周……徐州的假日市場上,精湛的非遺技藝展示、各色的非遺産品展銷、精彩的非遺節目表演,將傳統非遺創新融入現代生活,讓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和手工技藝。
通過近年的非遺普查,徐州共收集非遺線索47000多條,調查項目4300多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資料彙編》項目1888個,是徐州的文化寶庫和IP寶庫。徐州以“國潮漢風”為文化品牌,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國潮風行,非遺持續“破圈”,不僅拓寬了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路徑,也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非遺、聽到非遺、愛上非遺,從中獲得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示範引領 非遺工坊帶動鄉村振興
非遺傳承離不開産業支撐。徐州積極利用非遺資源開展消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引導鼓勵非遺傳承人創辦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産加工點。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2023年,徐州評選了首批市級非遺工坊16家,2023年底,徐州有4家單位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非遺工坊。
徐州藝香香包非遺工坊以2000余平方米馬莊香包文化大院為主陣地。工坊與行業領先的運營轉化公司合作,開通抖音電商平臺,帶動全村380余人就業增收,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年均銷售額超過800萬元,每年接待遊客60余萬人次的規模,馬莊香包産業已然成為馬莊村的富民産業和支柱産業。
邳州玉雕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素有“天下貔貅出邳州”的美譽,2014年,邳州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認定為“玉雕之鄉”。邳州以非遺購物節、非遺工坊創建等為支持鄉村産業振興的重要抓手,發展壯大玉雕産業規模,打造提升邳州寶石玉器城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年産值達55億元。
雲龍區共有47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78位代表性傳承人參與開展消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帶動1000多人就業,收益約2000多萬元。位於潘塘秋水灣的雲娘香包基地帶動轄區失地失業婦女300多人,每月每人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市級非遺工坊徐州民居傳統營造技藝工坊和徐州山楂糕製作技藝工坊,帶動百餘人穩定就業和400多人靈活就業。
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品牌化、常態化和特色化活動,在徐州,越來越多的新銳生代非遺傳承人積極將老手藝對接現代生活,展現非遺當代價值,提升核心技藝、産銷能力,培育特色品牌,讓傳統技藝得以弘揚,非遺産業日漸壯大。(徐州日報 記者 張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