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何以長江”不落幕 娓娓講述“中國故事”
2024-01-19 18:43:53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原標題:數字與文化契合,展覽累計傳播量1.9億——“何以長江”不落幕 娓娓講述“中國故事”

  如何以當代表達呈現長江文化的“一眼千年”?如何講好長江文化背後的“中國故事”?首個長江主題數字大展,以一場科技與文化的雙向奔赴、交相輝映,為人們提供了嶄新視角。

  2500平方米空間,濃縮180萬平方公里山河氤氳的萬千氣象;67天時間,綻放1.4億年時光雕琢的滄海桑田;12個展項,寫意4億人魂牽夢縈的生命家園……“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借用數字技術和數字邏輯,高度凝練、詩意表達了穿越千古奔騰而來的長江文化。

  數字為舟,立體長江開啟“文化漂流”

  數字長卷、紙本水墨、分屏影像、浮水印木刻、手工藝裝置、聲音可視化裝置……“踏”入這場數字展,仿佛瞬間“流”進長江中,觀眾通過新媒體藝術、數字技術的呈現,感受一條可讀可品的“立體長江”。

  長江文化數字大展以“天際流”作為開篇序言,從“通天河源·生命奇跡”“巴山蜀水·壹江同頻”“雲夢澤·日月歲新”“揚子春潮·江河湖海城”“奔流入海·山川同脈”5個主題切入,在12個展項中匯集沉浸感十足的藝術裝置,濃縮展現長江上、中、下游的風貌與風情,溯源偉大母親河的文化之魂。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傑的參展作品《長江詩境圖》,精選膾炙人口的歷代經典詩句,融入相對應的山川河岳,詩意與地形交織出一幅長江流域的文化水墨圖。作品前是長江流域沙盤,用手機掃一掃,螢幕上立刻跳出與當地有關的詩行。在他看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不僅可以産生新的學科,更能提供一種新的視野。

  “我掃到哪個點位,就能看到與之相關的詩句,讀著詩句,順帶了解長江岸邊曾經發生的故事,一切仿佛籠罩在飄渺的光影中。”南京藝術學院學生沈元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通過這種方式,她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長江上中下游的差異性,震撼于長江的雄壯與綺麗。

  令人沉浸的“數字長江”,不僅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還吸引了老年群體的關注。來自南通海安的95歲退休教師陳樹民已4次線下觀展,他説,“我觀江無數次,這樣‘光影躍動’的長江還是頭一回見。這樣的視角很特別,令人震撼。”不久前,這位老人特地為大展創作詩詞《長江之歌》。

  作為“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學術策劃人,江蘇省長江文化數字化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魯安東説:“舉辦‘數字大展’,最重要的不是去搞酷炫的效果、營造五光十色的視覺幻覺,而是帶來對長江的新感知、支撐對長江的新想像。”他説,長江文化數字大展用新的技術手段、工具和媒介,試圖構建數字時代新的想像方式、呈現語言與文化形態。

  創新為鑰,破圈長江奔涌大波“流量”

  青山遮不住,萬里長江一路奔騰入海。“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持續激發線上線下關注熱潮,其受追捧的“密鑰”就是創新,推動長江不斷“破圈”。

  與許多此類展覽不同,“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走了市場化路線,票價不菲。2023年11月24日大展開幕時,就有人對市場會不會“買賬”心存疑慮。

  之後大展熱度超過許多人的預期。截至1月上旬,江蘇大劇院、抖音、淘票票、大麥、美團、大眾點評等票務平臺上,展覽門票銷售熱度不減。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高校團體紛紛預約集體參觀。

  線下,“何以長江”展覽成為熱門打卡地;線上,“長江”是各大平臺上的流量明星。“大展開幕後,我們一直密切關注社會評價,在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已有31.25萬網友參與互動。”大展主辦方、江蘇有線視界互聯負責人明顯感到,該展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的話題度格外高,年輕網友紛紛發帖、評價、曬圖。

  “整個展覽就像一幅流動的長江圖景,光影絕絕子,怎麼看都好看。”“這是在南京看到的長江!”“長江,既是一條河流,更是一本可翻動的巨著。”……人們通過觀展再次刷新對母親河的認識,也在社交平臺上變著花樣“表白”讚美長江。據統計,在短視頻平臺上,“帶你打卡長江文化數字大展”話題閱讀量超2000萬次;微博上,“何以長江”話題閱讀量超1600萬。截至目前,該展覽累計傳播量達1.917億人次。

  “用數字藝術方式展現長江文化的美感,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氣息,也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方式。”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曹勁松説。

  從燦若星河的傳統文化中摘取精華,形成有效的當代傳播——業內評價“何以長江”進行了一次開創性的嘗試,它將藝術、科學、技術相融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喚醒、澎湃人們心中的長江。

  “從物理長江到數字長江,從文化長江到藝術長江,此次數字大展讓每位觀展者都能從中品出自己意象中的長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説。

  如何讓長江“始終在線”?如何讓“我與長江”的對話持續?作為大展承辦方,江蘇有線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傳偉表示,讓更多觀眾感受長江魅力,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線上共享,以VR全景視頻提供沉浸式體驗,讓大展從線下延伸到線上,江蘇有線積極對接南京博物院等單位,拓展展覽範圍,優化展陳內容,明晰敘事主線,提升觀展體驗,以進一步講好長江故事、弘揚長江文化。

  大展VR線上展將於1月21日正式上線。與此同時,江蘇有線正積極籌備設置固展場所,將本次大展部分展項長期開放。

  故事為橋,中國長江“圈粉”海外平臺

  借助人與水的關係,講好人跟地球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在文明和文明之間産生思想的溝通、情感的共鳴。長江從古流至今,始終滋養著中華文明,也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動脈”。

  數字大展闡釋好“何以長江”,就是在講述“中國故事”。這場虛擬與現實碰撞、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長江文化盛宴,再一次吸聚了世界目光。無數人好奇古老長江裏藏著怎樣“經久不衰”的密碼,這一次又能“打撈”起怎樣的奇珍異寶。

  在境外媒體平臺上,“長江”又一次“圈粉”——

  “當我踏入那個空間時,我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所包圍,深深地沉浸在全新的科技體驗中,周圍環繞著聲音、鐳射以及眾多觀眾……我仿佛變成了真實又‘賽博’的長江的一部分。”海外社交平臺上,著名紀錄片《蜂蜜之地》製片人兼剪輯師阿塔納斯·喬治耶夫如此評價“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

  “這不僅僅是一條河流,還能看到過去幾代人的故事;我真的很好奇,想去看看這條河流的其他部分……”北馬其頓作家、詩人瑪麗亞娜·科捷夫斯卡·格奧爾基耶娃在這場“數字漂流”中邂逅長江,期待著通過一條河流“看”到更多中國故事。

  詩詞、生物、風貌、生態……長江蘊藏著萬千氣象,她既是一條“具象”的大江,也是一個飽含東方美學的“意象”。在本次大展上,中外藝術家跨越山與海,捕捉到豐富的“長江故事”。國外藝術家的“他者視角”,也為解讀長江提供了新角度。

  曾一度被評為極度瀕危物種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在長江十年禁漁中重獲生機。德國數字藝術家Philipp Artus利用多媒體作品,讓觀眾創造出心中的“江豚”形象。“你好,長江”,用自己的方言和長江打個招呼吧——活動現場,觀眾在麥克風上用自己的方言呼喚長江,這些方言經識別後生長為數字花卉,飄落到對應地圖中。

  談及長江文化的內涵以及對外傳播的價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李栓科認為,長江承載的不僅是一條江水的分量,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此次大展通過數字科技,以創新的方式展現長江文化內涵,講出了新時代的長江故事。”他建議,長江文化數字大展迭代更新、持久地辦下去。與此同時,各地應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開展長江文化考古和研究,感悟萬里長江流淌的千古文明,持續對外講述好“長江故事”。(新華日報 記者 王夢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