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       輿情智庫            房産        
“博物知旅”解碼“水韻江蘇”新內涵
2024-03-29 09:51:2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在江蘇,有這樣一場彰顯博物館魅力的“破圈之鑰”——“博物知旅”系列活動。活動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物局聯合舉辦,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與育人作用,吸引觀眾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深度打卡”,並有效提升博物館旅遊“首位度”。

  主流媒體矩陣聚焦,多視角展示江蘇文博魅力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江蘇博物館何以持續火熱?它們掌握著怎樣的文化遺産活態展示和傳承的秘訣?帶著好奇,由中央、長三角及省內等20家主流媒體組成的融媒體采風團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知旅”。

  歷經百餘年的中國博物館事業,自南通博物苑肇始。這場采風行動,亦以南通博物苑為起點。多天的行程裏,媒體記者在南通博物苑感受百年展館中西合璧的別樣風味,讀懂“文博之鄉”的城市內涵;在常州博物館看史前文明遺存,探索江蘇地域文明的源流與精髓;在淮安市博物館領略“淮水東南第一州”的深厚文韻,感受革故鼎新的辦館理念……采風團放慢腳步,在博物館裏觸摸江蘇歷史的脈動。

  走過南通、鹽城、淮安、常州和蘇州等7座城市,融媒體采風團前往多家博物館進行實地採訪。他們組團解鎖了江蘇博物館如何火熱出圈的“密碼”,又了解到各自博物館如何讓看似“躺平”的文化遺産“活”起來、“動”起來,最終實現與公眾的“雙向奔赴”。特別的是,在走進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等地後,采風團還近距離了解小眾博物館如何“蹭熱而上”,在滿足公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為人文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本次“博物知旅”融媒體采風行動共采寫百餘篇稿件,全網點擊量超千萬。此外,還同步開展了8場博物館現場視頻直播,總點擊量近500萬。這一行動,向公眾展示了江蘇博物館的不同魅力,也成為了流露“水韻江蘇”人文底蘊的一扇“窗”。

  足跡打卡文博“課堂”,多元創作縮短古今距離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作為城市的地標性文化空間、學校的“第二課堂”,博物館不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保護者,同時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平臺。2023年,“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館足跡”啟動,面向全社會開展主題徵文、圖文手賬、書畫創作、Vlog視頻等多種形式作品,鼓勵公眾講述自己和博物館的不解之緣。

  在各地各級博物館裏,邊觀展邊記錄的觀眾已成為館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越來越多的人以影像、文字為媒,感受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和“水韻江蘇”美的人文,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館足跡”活動中,創作者們用新穎構圖和多元手法,記錄下一場場奇妙的博物館之旅。他們的文字,用心描繪了一段難忘的博物館旅程;他們的手賬,細細勾勒出心中對文物獨有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他們的鏡頭,用獨家視角記錄下觀展感受……這些記錄中,不乏有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璀璨魅力的作品。一些“乘興而來、滿載而歸”的逛展方式,啟發更多遊客探索打卡途徑,為大眾打開了豐富想像力。

  徵集期間,“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館足跡”活動共收到近千件作品。在收穫約700萬網絡票數之後,專家最終評選出100件作品並將授予“博物知星”證書。回憶記錄過程,參與者們紛紛表示,遊客與博物館有了更深的連結。

  強國主播傾情加盟,提升博物館“大講堂”軟實力

  “一條通濟渠,曾是維繫國之根本的漕運大道。一次截彎取直的調整,改變了它的命運……”在第二季“博物知旅”暑期系列活動發佈儀式現場,“強國主播”郤鼎昌和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講解員李慧一同講述博物館最大文物——開封古汴河河道橫截面的前世今生。

  中華文明的悠遠歷史,召喚弘揚者和傳播者以融入現代的方式來發聲。為此,“博物知旅·強國主播團”應運而生。活動面向全省招募“強國主播團”成員,致力於把博物館的“好風景”講出“好故事”,將“好故事”做成“好産品”。

  活動自啟動以來,地方文博單位從業者踴躍參與,共95位講解員圍繞館藏文物及江蘇人文歷史經典題材精心創作,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展示競選環節,活動受關注熱度持續升溫,主播們累計收穫超300萬網絡投票,其中10位脫穎而出並加入了“強國主播團”。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從一幅畫、一尊俑,到一把扇、一塊碑,主播團在江蘇各地博物館傾心講解,將專業的歷史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精神“食糧”,引導觀眾深入觀察和思考,並與文物“親密接觸”。

  新的一季,“強國主播團”還將亮相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會場,繼續“對話”文物,講述博物館故事,為公眾帶去更多滋養心靈的文化享受。(新華日報 作者 童棹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