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行走大地與成長自我——魯迅文學獎得主劉大先《去北川》新書分享會”,在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南京·初見知旅共同體舉行,這也是“在世界文學之都與文學大家面對面”第二十九回活動。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張娟以學術主持身份對談交流。
分享會現場
“與文學大家面對面”活動由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西善橋街道辦事處、西善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主辦,西善橋街道影視文旅中心、南京止一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南京·初見知旅共同體承辦。
打個“招呼”卻説了半小時
對話開場,劉大先省去了客套,直接切入正題,談起了長篇紀實文學《去北川》創作經過。
《去北川》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作品聚焦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主題,以紀實筆觸書寫了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涅槃重建並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過程。
在書中,他對北川的人文歷史、紅色文化、地理變遷、風物傳統、産業升級、高品質發展等進行了生動書寫,《去北川》也就成了一部心懷“國之大者”、反映民族融合和山鄉巨變的優秀作品,更是一部表現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鄉村高品質發展的紀實文學力作。
劉大先教授
“《去北川》的産生並不是計劃性的産物,而是由一段工作經歷促成的。”劉大先説,2021年10月的一天,單位給了他一個到西南挂職的機會。長期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的他,覺得這是一個深入基層感悟現實生活的機會,欣然前往。
他挂職的地點北川羌族自治縣,是青藏高原山區。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是重災區之一。在挂職常務副縣長的一年時間裏,他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無論每天工作多忙多累,日記總要寫的,哪怕叨叨幾句,大的脈絡是要記錄下來的。
由於工作需要,他走遍了北川19個鄉鎮的每一個鄉村山寨,了解當地群眾的生活。
他説:“這樣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對我來説無疑是非常寶貴的。一個人文知識分子在地方挂職,能做的就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沉潛于北川人的生活中。當後來意識到自己可以以‘北川人'進行自我表達的時候,才有了一種為北川立傳、為歷史賦形、為時代存照的責任感。”
也就是説,他意識到這段經歷的珍貴,有了雁過留痕的強烈願望,便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把自己放在時間當中,寫出了《去北川》。
他的一個“招呼”,就説了半小時,聽者卻意猶未盡。
在大地行走的“飛鳥型學者”
張娟教授開門見山講到劉大先教授被譽為“飛鳥型學者”,為什麼説是“飛鳥型學者”?她認為,就是劉大先“站得高、望得遠”,視野非常開闊,所以大先老師寫《去北川》,其實跟他的研究背景和方法息息相關。
面對這個説法,劉大先謙虛地説“不敢講自己是‘飛鳥型學者’”。不過,他確是一位勤奮的行者,曾經沿著新疆邊境線走過,也去過西藏,對西部的文化頗有研究。
劉大先説,作為文化學者,自己也在不斷儲備新的知識,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兩人聊到了《去北川》中的一個例子: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用手機拍攝殺豬的過程發抖音。抖音的意義在哪?她和他開始討論,發現抖音對於普通大眾的意義在於被看見,在於普通大眾也能獲得一個更加平等地被看見的空間。由此可見,網絡的潮流已勢不可擋。
北川被稱為是大禹治水的發祥地。劉大先到了北川以後,挖掘羌族的文化,而且還參與做了一些文化的重構工作,並以“口述實錄”的方法,記錄新北川的過去與今天。
他們認為,汶川大地震之後,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使得北川的整個民風有了一個極大地改變,道德水準有一個非常大的提高。所以劉大先借助這樣的一種背景重新認識北川,讓她重新向世界敞開,把創傷變成一種新的力量。他説,時間是不會停滯的。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群都是在不斷地涌動,不斷地在改變。
如今的新百川精神是什麼?他的理解是,人們不願意過多沉溺在傷害當中,生活要繼續往前走。
讀者互動
毋庸置疑,《去北川》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遊于北川的歷史中,以其獨樹一幟的文本構建,為當下的紀實文學創作提供了富有創造性的範式,也為方興未艾的非虛構寫作提供了新的坐標。
讀者互動話題充滿深意
在互動環節,一位西北籍的同學説:“劉老師談到了縣域這個概念,縣域應該被更多人去關注。我就覺得《去北川》在這個方面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性。其實縣域的文學也是很需要被看見的,縣域的一些風土人情,世世代代繼承下來,蘊含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劉大先坦言,現在其實特別流行的反而就是縣城文學,我們都是縣城出來的,只有極少數人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大都市的,縣鄉鎮才是構成中國大地的堅實的基礎。
嘉賓留影
“縣域當然要被看見,也值得被看見,怎麼説,但凡有悠久歷史的這些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我寫的北川就是這樣,所以我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講述它的民間文化,雖然看上去是偏僻孤立的地方,但是它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跟外界隔絕,是有聯繫的。你也可以嘗試寫寫你的老家西北,我覺得西北其實整個西部都是一個非常值得開掘的資源。”
劉大先以他親歷的事實告訴讀者,新時代的新鄉村,已經不是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面孔”了,而今有著無人機播種施肥、機械化收割、互聯網銷售的“科技+”農業;它不僅僅聚焦于農業,更多向創意産業和林牧養殖多種産業齊頭並進;山鄉不再封閉,而是展現出開放的姿態,農村與城市差別在減弱;農民也擺脫了原先的耕作形象,在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各個領域都呈現出嶄新的風貌;相應的是人們對於自我、對於本鄉本土的歷史文化傳統、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認識。
部分讀者與嘉賓留影
西善橋街道相關部門領導張如鐵、鄭磊,止一堂文旅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熊雨等嘉賓參加活動。熊雨認為,南京西善橋街道充分挖掘整合文學資源舉辦“與文學大家面對面”活動,體現了“世界文學之都” 深厚的群眾基礎。止一堂文旅支持這樣的活動,旨在讓南京豐厚的文學底蘊、綿長的文學歷史和卓越的文學成就廣為傳播,意義不同尋常。(文/圖 梁平 范素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