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徐州: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2024-10-10 10:18:36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原標題:徐州以文旅融合培育新業態促進新消費 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徐州: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徐州: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徐州: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徐州:讓“楚風漢韻”浸潤時尚都市

  10月3日,在位於市中心彭城廣場商圈內的文廟街區,徐州首屆咖啡節開幕。伴隨著馥鬱香氣,來自上海、廣州、青島及徐州本土的30余家網紅咖啡店店員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顧客。“為搭配咖啡,我們特意製作雲龍湖、雲龍山景觀蛋糕,推出僅兩小時就被遊客搶購一空,沒想到大家對文創甜品這麼感興趣!”味旬甜品店負責人張勝卿説。

  這個國慶假期,徐州文旅再“出圈”。人頭攢動的商圈、摩肩接踵的景點……網絡上相關話題熱度不斷提升。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全市A級景區共接待遊客331.91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1.55%,景區消費總收入達11.29億元、同比增長12.39%,消費收入增幅首次超過遊客接待量增幅。當地重點監測的64家商貿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4.8億元,同比增長3.55%。

  回顧這個假期,徐州市圍繞傳統文化激發旅遊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緊跟消費新趨勢,培育新業態新場景,讓旅遊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努力把“流量”轉化為“留量”。

  文旅相融繪就“彭城圖景”

  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才能孕育獨特的故事;有故事的風景,更容易讓遊客唸唸不忘、回味無窮。

  9月27日晚,秋風送爽,徐州雲龍湖畔,一陣悠揚的“沛築”旋律,拉開了2024徐州漢文化旅遊節的序幕。本屆漢文化旅遊節圍繞“漢風徐來 潮遊彭城”主題,為市民和遊客奉上豐富多樣的文旅産品。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在沛縣即興擊築而歌,一曲《大風歌》流傳至今。徐州漢文化資源富集,留存544處漢文化遺址遺跡、12137件漢代可移動文物,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漢代三絕”名揚海外。

  文化遺産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才能讓徐州古韻與時尚並存。2024年,徐州發佈了4條旅遊線路,其中與漢文化密切相關的就有兩條:首先是彭城七里City Walk線路——從雲龍山出發,途經徐州博物館、戶部山、回龍窩、文廟,最終抵達黃樓,這條線路集合了徐州數千年曆史文化精粹,串聯起徐州城的“前世今生”。第二條是漢文化研學線路——第一站徐州龜山景區,途經徐州漢文化景區、城下城遺址博物館、戲馬臺、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最後抵達徐州博物館,一路充分展現漢風、漢韻,讓遊客與歷史隔空“對話”,別具新意。

  從這兩條線路不難發現,徐州統籌推進旅遊業改革,延長文旅融合産業鏈條,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旅遊産品的需求,努力把更多“頭回客”轉變為“回頭客”。

  《新華日報》記者從雲龍區文體旅局了解到,“十一”假期,前來該區觀光的市民遊客數量大幅增加,全面提升了文旅消費活力。截至10月7日,該區國家A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共接待遊客39.7萬人次、同比增長36.77%,門票總收入136.01萬元,其中漢文化景區接待遊客7.86萬人次,戶部山古民居接待遊客12.48萬人次,大龍湖度假區接待遊客7.42萬人次。山景、湖景、古建、文物……雲龍文旅各景點、點位齊發力,將楚風漢韻與現代生活交織在一起,用各式各樣的精彩活動留住國慶長假客流。

  讓遊客與時尚都市“相得益彰”

  且聽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回顧這個黃金周,徐州“演藝+體驗”模式引人注目,新型的文旅融合方式,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賞體驗,也為文旅産業和時尚都市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漢韻舞蹈、華服走秀、非遺梆子……國慶假期,王陵路每晚都熱鬧非凡,江蘇模特藝術學校精心準備的大型綜藝演出“千年古街 魅力王陵”,給遊客和市民們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的視覺盛宴。該校位於徐州市中心千年古街王陵路,是徐州地區唯一的藝術表演類專業學校,擔負著江蘇梆子、徐州嗩吶等非遺項目和“翹袖折腰”兩漢歌舞傳承使命。他們結合本校藝術特色,給遠道而來的遊客增添了別樣的旅遊體驗,讓王陵路成為當地備受關注的文旅打卡點。據統計,國慶演出6天,共吸引觀眾7萬餘人次。

  隨著科技進步和遊客審美能力的提升,一些傳統的演藝形式已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徐州文旅部門根據時下熱點,推出“沉浸式”演藝,展示徐州城市獨特魅力,用新産業、新項目、新業態引爆假日市場。

  夜裏9點,雲龍湖畔仍舊人聲鼎沸,荷風島上霓虹閃爍、歌舞飛揚,當地首部大型湖島實景演出《彭城風華》仍在加演。遊客可以沿著蘇軾在徐州任知州兩年的故事線,在實景演出中感受藝術氛圍,還可以和朋友組隊參加“做東坡小卷”活動贏取好禮,參與鬥茶百戲活動走進宋代茶文化的雅致世界。夜幕下,戶部山月光市集美食飄香,回龍窩人頭攢動,當地推出的秋風戲馬文創市集、漢服體驗、傳統遊戲等文旅主題活動精彩紛呈,為遊客帶來別樣遊覽體驗。

  雲龍區還極具創意地再現了“五銖錢”,把它轉化為“十一”節慶活動的限定貨幣“雲銖”。遊客持雲銖憑證到漢符雲遊記(乾隆行宮店/戶部山店、彭城廣場地鐵站店)找到工作人員,即可兌換實體“雲銖”文旅消費券,包括漢符雲遊記文創、許老八包子鋪、漢文化景區代金券等。鼓樓區的龜山漢墓文創商店人氣也異常火爆,景區原創的龜印紀念幣、漢墓印章及明信片、“通關文牒”筆記本、文創雪糕等,尤其受到年輕人喜愛。“我們更新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創産品,並在景區一些入口和休憩處設置蓋章打卡機,提升遊客的遊玩體驗。”徐州市龜山景區管理中心管理人員説。

  在“演藝+體驗”模式中,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坐上飛碟造型的遊戲座椅,戴上VR眼鏡,人們紛紛沉浸在精彩的虛擬世界中。憑藉前沿的技術和科技感十足的外表,多功能機器人移動救援站引起了圍觀人員的興趣。在一架架炫酷的無人機前,技術人員正介紹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10月1日,“泉聚産業 繽紛文旅”泉山區新質文旅市集展舉行,現場分設徐州市旅遊景區、泉山區文旅企業、科技互動體驗三大展區,鑫科機器人、拓普互動、低空産業公司等企業參展,圍繞AI人工智能、VR/AR智慧裝備、低空經濟等主題,展示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的無限可能。“為泉山文旅企業搭建與景區合作交流平臺,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泉山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閆敏説。

  “城市、傳承、創造、藝術、風尚、潮流”,如今的徐州旅遊,在城市街區中融入更多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和時代元素,把歷史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帶來全新的休閒娛樂互動體驗。

  用全域旅遊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徐州文旅業發展迎來“豐水期”“高潮期”,各項數據屢創新高。面對流量熱度“潑天的富貴”,徐州各級主管部門保持理性與定力,不斷深化全域旅遊的影響力和內涵外延,特別是因地制宜打造獨具徐州特色的鄉村旅遊産品,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旅遊需求。隨著徐州鄉村遊供給進一步豐富,“鄉村遊”逐漸成為市民遊客假期休閒的熱門方式。

  湖光秋色,村莊秀美。“十一”假期,不少遊客來到沛縣大屯街道安莊村,賞秋景、品秋韻、嘗湖鮮,體驗農耕文化。安莊鄉村大舞臺上,省級非遺項目“荷葉落子”繼承人徐知任唱著自己創作的作品,熱情地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安莊村離微山湖千島濕地僅1000多米,是有著160年曆史的傳統漁村。依託微山湖自然資源稟賦,及獨特的漁民文化、移民文化、運河文化,當地融合發展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特色工藝等多元業態。安莊村黨支部書記寧道龍説,近年來安莊圍繞打造“都市城郊”休閒體驗示範,帶動宋莊、關莊、豐樂、徐莊四村連體打造特色田園鄉村“濱湖畫廊”,共同開發推出“紅色帶綠色”“文創加鄉愁”體驗式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開啟“編織田園好風景、遊出鄉村慢生活”郊外休閒模式。

  喚醒沉睡的資源,打造特色産業,注重文化遺産和生態資源保護,徐州積極保護利用文化資源,將“兩山”理念融入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中。

  10月2日,徐州市泉山區七里溝街道的徐州果園,接待遊客人次再創新高。街道黨工委書記吳蓓説,當地依託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朱德樓”,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宣講紅色故事,讓紅色旅遊更加生動。

  邳州市官湖鎮石壩村有條全長810米的“黃金古道”,其兩側分佈著百年以上樹齡銀杏樹200多棵,時下銀杏脫下“綠裝”換“秋裝”,看上去別具風味。該村緊跟鄉村遊發展趨勢,大力開發“黃金古道”旅遊資源,打造“十里黃金道 百年狀元村”特色品牌。

  “十一”假期,位於銅山區伊莊鎮的徐州園博園首屆南瓜菊花展如約舉行。主辦方用40個品類的近10萬朵菊花、近20萬個南瓜和海量蘆葦等農耕文化材料,構建出一個獨特的菊藝花海南瓜王國,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假期前3天,徐州園博園日均遊客量突破2萬人次,園區收入同比增長106%。

  2024年“十一”假期,徐州文旅交出一張高分卷。《新華日報》記者漫步于當地熱門旅遊目的地漢王拔劍泉畔展望,隨著一個個小山村、小漁村華麗蝶變,未來將有更多傳統村落髮展成為特色旅遊目的地,當文化韻味融入自然美景,串珠成鏈、集鏈成網,徐州全域旅遊將在鄉村振興中書寫更加濃墨重彩的篇章。(新華日報 記者 李剛 張濤 岳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