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2024-10-30 09:37:05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李誠

  原標題:太倉長江林場探險公園正式開門迎客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太倉璜涇:開創農文旅的“黃金時代”

  金秋十月,候鳥向南遷徙以避嚴寒,位於璜涇鎮北部的白茆口濕地也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季節。這裡寂靜的蘆葦蕩和成片的樹林為黃胸鹀、震旦鴉雀、灰頭麥雞、白鷺等鳥類提供了一片原生態棲息地。在這片濕地下游2公里處,“隱匿”著一片茂密的林場。

  10月30日,太倉長江林場探險公園正式開門迎客。作為2024年太倉農文旅融合工作的一樁大事,長江林場探險公園與千畝林場、長江景觀、生態岸線、隨塘河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融為一體,形成叢林、野趣、探險等差異化優勢,別出心裁的文旅項目勢必在長三角地區掀起一股“探險熱”。

  從長江林場探險公園到雁月湖生態濕地,從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到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唐家宅,坐擁沿江自然資源優勢的璜涇鎮,以系統性思維佈局鎮區全域文旅版圖,持續深化本土特色農文旅産業鏈,走好差異化發展之路,努力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和高品質發展,織就保護與發展的“雙面繡”。

  “長江+林場”解鎖野趣新體驗

  步入長江林場探險公園水上運動中心二層,一面面落地玻璃打破了屋內與屋外景色的邊界,窗外的楓樹林如畫中之景。“今年國慶長假,這裡吸引了上海以及太倉本地的市民和遊客,他們在這裡玩槳板、皮划艇、溜索等,試運營期間就吸引了3100多人次。”長江林場探險公園負責人馮哲一邊説,一邊走下樓梯。

  下樓梯後,面前就是開闊的隨塘河,水杉樹在堤岸整齊排列。向右手邊林間深處走去,不時能看到叢林探險、攀樹等運動項目。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林木間“隱匿”著數十個形狀不規則的小木屋。雖然外面看著個頭小,步入其中卻“大有乾坤”,木屋創新採用“數字榫卯”技術進行“拼接”,區別於傳統釘連接輕型木結構,組裝過程就像“拼樂高”。隨著風景變化,木屋可重復拆卸循環使用,也不會對建築所在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提起長江林場,還得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説起。彼時,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接近尾聲,這片林場前後接收了478名知青投身於林地建設和生産勞作,1000多畝的林地資源便留存至今。從空中俯瞰,林場由長江邊蘆葦淺灘圍墾而成,三面環河,銀杏、水杉、紅葉李、黃山欒樹、桂花樹等在其間錯落分佈,秋意盡收眼底。

  2020年起,太倉統籌開展國土空間全域整治,璜涇鎮便推進岸線生態修復,“還地于林,還江於民”,向存量要增量拓展發展空間,沿江的印染廠、化工廠紛紛淘汰後,對拆除廠房後的土地精心規劃,復耕還綠。由此,“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畫面在這裡頻繁顯現。

  為了利用好沿江這片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璜涇鎮決定在長江林場打造地標性農文旅融合發展重點項目——長江林場探險公園。“身處新時代、面對新機遇,同時在太倉提出的打造‘全域旅遊’目標背景下,璜涇鎮立志依託既有資源稟賦,打造有別於其他地區和板塊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吸引長三角周邊地區遊客來璜涇感受不一樣的江邊野趣。”璜涇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蔣婷婷説。

  有思路、有謀略固然很重要,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璜涇鎮面臨的限制、需要堅守的紅線也是其他地區文旅項目開發中不多見的。太倉38.8公里長江岸線中,璜涇鎮佔到了11.8公里。面對長江大保護的要求,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做好發展大文章,是擺在璜涇鎮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此,璜涇鎮思路明確:一方面,不搞大開發、不破壞生態平衡,所有的建築由原來留存的廠房進行改造,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審時度勢開發,利用好林地優勢和沿江資源,開設長江觀景、林場探險、戶外露營、垂釣休閒、水上運動等項目。

  如果説長江林場探險公園是戶外運動基地,那麼“林場·1974”則是室內的自然生態體驗中心,這裡集長江生態保護科普教育基地、造船工坊、稻田咖啡館等功能于一體,其中,“長江組歌”生態展缸集中模擬還原長江源頭三江源到中下游全流域原生態動植物,必將成為一個新興“網紅”打卡點。

  作為長江入海口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長江林場正在冉冉升起。

  “紅色+研學”開拓文旅新空間

  放眼太倉全市,近年來文旅新項目琳琅滿目、各顯神通:阿爾卑斯國際度假區讓遊客在江南水鄉也能赴一場冰雪之約、沙溪鎮香塘·野鄰LINE FRIENDS露營村用熱門IP吸引遊客、瀏河鎮七十二家理想村人氣火爆、城廂鎮電站村採摘遊掀起熱潮、“南園戲語”沉浸式夜遊備受追捧……

  依託自身優勢,太倉各區鎮不斷將長板拉得更長。對璜涇鎮而言,這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血脈裏融入的紅色基因。在鎮最北端的楊漕村,一塊具有豐厚的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上,太倉第一個黨支部于1940年成立。

  來到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映入眼簾的巨幅主題浮雕墻讓人為之動容。太倉縣工作委員會的建立、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的建立、太倉市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恢復抗日根據地等板塊展示了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及發展歷程。截至今年10月,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接待遊客2萬餘人。

  太倉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後的第二年,由中共太倉縣委領導的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選址雅鹿村唐家宅。在唐家宅附近,一座象徵著連接民心民力的環形濱水“紅橋”連接起雅豐農場、紅色步道與千畝良田。遊客們或沿著紅色步道漫步,或登上稻田邊的觀光塔,欣賞恢弘大氣的雅鹿稻田畫。時至今日,唐家宅在保持原風貌的基礎上,成為了一個集黨建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于一體的有文化底蘊的自然村落。

  整合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唐家宅等紅色資源,璜涇鎮形成紅色旅遊線路,並著力優化楊漕紅色教育基地及二期陣地和教學內容,將專題式、現場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形式融為一體,推動農業農村與特色文脈融合,打造田園景觀與紅色教學相結合的楊漕紅色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結出纍纍碩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漕紅色教育基地中,能模擬1940年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前後黨的幹部與當地群眾魚水情深開展各類抗日活動的情境,讓前來參觀的遊客“沉浸式”體驗、歷經崢嶸歲月。璜涇鎮進一步探索紅色教育拓展活動,推出包含革命搖籃、後勤補給、智取情報等拓展活動,讓紅色旅遊可觀可感。與此同時,一條5公里的紅色線路串聯起楊漕紅色拓展基地入口、現代農業觀光區、第一個黨支部成立舊址等打卡點,真正做到用腳步追尋先輩足跡。

  此外,依託“江風絲韻 多彩璜涇”農文旅品牌,璜涇鎮還打造休閒娛樂觀光項目。比如,吳家灣田園鄉村的“花香、果香和稻香”吸引遊客紛至遝來,薈彩印象文旅街區文藝、非遺活動精彩紛呈,雁月湖生態濕地公園讓周邊居民“出門即健身”。

  “農作+美食”尋味田園新滋味

  “‘八大碗’還是記憶中的味道,滿口鮮香!到璜涇賞賞田園風光、吃吃當地美食,身心愉悅!”端著一盆蒸雞松,上海遊客沈瑞生比了個讚,令他驚喜的是,在這裡還吃到了螺螄粉,鄉村也能産網紅美食!

  讓遊客尋味而來的“八大碗”和螺螄粉,均在璜涇本土産。“八大碗”由走油肉、蒸雞松、蒸三鮮等8道不同的菜肴組成,是璜涇本地蒸菜中的經典菜色,傳承自上個世紀50年代的農村喜宴文化。而沈瑞生品嘗到的螺螄粉,原料就來自本土大米,璜涇大米黏糯,適用於米粉生産,爽滑彈牙、久泡不散。

  鄉村美食緣何這麼香?源於璜涇鎮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

  璜涇鎮雅鹿村雅勤生態農業園內,有機大米基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青儲飼料基地、生豬養殖基地等構成了“一粒米”“一棵菜”“一袋粉”“一頭豬”的循環。

  在田間地頭輪種紅花草、蠶豆、油菜,休耕培肥區域養殖的稻田鴨為水稻“打工”,除草除蟲。水稻成熟後,一部分進行深加工,為與廣西企業合作成立的太倉市鹿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製作米線、米粉、螺螄粉等並進行銷售,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就是璜涇從“一粒米”到“一碗螺螄粉”的延伸。

  另一方面,螺螄粉生産過程中,産生的洗米水和下腳料,用來喂食梅山豬,而豬糞便以及秕糠、菇渣又可製作成有機肥料供農作物生長。“未來3至5年內,雅鹿村會將梅山豬年出欄量提升至5000頭,供2000畝田地施肥,形成全村範圍內的現代循環農業,並將太倉市雅勤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成太倉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雅鹿村黨委副書記許立介紹。

  “水稻生産、稻米加工、秕糠飼豬、豬糞制肥、有機肥還田”的循環鏈條,不僅讓餐桌上的美味持續“按摩”食客味蕾,還讓“一棵菜”續寫出新故事。

  蘇州一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幾位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在給蘿蔔、蜜餞稱重、裝瓶和包裝。“直播帶貨後産品就爆單了,訂單量最多時一天近7000單。”一旁的公司總經理陳彥説,訂單突然激增,讓公司“沒有一點點防備”。

  璜涇本地農場、種植戶與一戈科技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農戶們種出來的蘿蔔、白菜等蔬菜供貨到一戈科技,不僅能解決一部分農戶就業問題,也讓公司的供應鏈更加完備。從一粒蔬菜種子到長成一棵菜,再到泡菜製作、成品包裝等環節,都能在璜涇本地完成。

  著眼于泡菜文化,璜涇食代研學中心“呼之欲出”。為了讓更多的遊客、市民充分了解泡菜文化、體驗農耕樂趣,持續實現生態、生産、生活融合,研學中心展廳設置了農耕展示、親子餐廳、非遺手作、快閃課堂等功能體驗區,遊客們參觀完泡菜工廠後可到這裡製作泡菜,在手作體驗的同時,還能了解璜涇油坊、米糕、釀酒、絲竹等非遺。

  以綠為底,以紅為魂。有理由相信,在以長江林場為代表的戶外探險樂園、紅色資源串聯起的研學線路和稻穗飄香田園鄉村風光等底蘊加持下,璜涇鎮將迎來自己的農文旅“黃金時代”。(文 范昕怡 供圖 太倉市璜涇鎮)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