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春節申遺成功背後的江蘇“推動力”
2024-12-06 09:57:2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李誠

  原標題:秦淮燈會、桃花塢木版年畫、泰伯廟會等參與申報 春節申遺成功背後的江蘇“推動力”

  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該項目申報由全國各省(區、市)共同推動,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秦淮燈會、桃花塢木版年畫、泰伯廟會等春節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參與了申報工作。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學作為該市非遺宣傳展示基地和秦淮區首批非遺特色校園,設有省內唯一的校園花燈歷史展覽館——秦淮燈彩稚趣館,為春節申遺提供了社會支持。秦淮燈彩作為南京獨有的文化標識,融百家之美于一體,蘊含著憧憬美好的德育思想及濃濃的家鄉情、民族情和家國情懷。

  該校校長史暉介紹,從2007年開始,學校選擇秦淮燈彩這一秦淮文化中適合兒童、具有教育意義的部分進行傳承,開展一系列“秦淮燈韻”教育實踐活動。邀請秦淮燈會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擔任學校燈彩文化總顧問,作為武小的“傳承導師”。每年秋季開學之際,新生們都要在秦淮燈彩稚趣館舉行“點燈儀式”。學校建構了立體、豐富、多元的秦淮燈彩課程。“在欣賞秦淮燈彩、探究燈彩歷史、製作傳統花燈、創意設計花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和藝術情趣,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史暉説。

  “當春節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我們整個團隊都十分振奮!”參與非遺申報過程的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感慨萬千。在春節這一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中,年畫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因年畫集聚于蘇州桃花塢大街區域得名。桃花塢木版年畫題材多樣,包括祈福迎祥、驅兇避邪、時事風俗、戲曲故事等,《姑蘇閶門圖》等代表作品廣為流傳。

  該校助力春節申遺的背後,是多年來堅持的口述史收集研究,以及對木版年畫資料的搶救性記錄。去年3月開始,在文旅部非遺司指導下,趙罡帶領由手工藝術學院教師組成的團隊承擔桃花塢木版年畫子項申報的相關事宜,為申遺提供了大量翔實且全面的材料,其中既涵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桃花塢木版年畫線板、套色板原板、翻刻板等珍貴史料,還包括桃花塢木版年畫社的保護措施、傳承譜係、新傳承人的培養等人文資料。團隊共7名教師耗時3個月,最終完成申報主體文本的撰寫及配合申遺相關視頻的拍攝,為春節成功申遺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華日報記者注意到,在“春節”項目申遺總表中,桃花塢木版年畫項目涉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標有“優質教育”和“包容性經濟發展”。趙罡解釋説,在“包容性經濟發展”方面,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包容性體現在利於就業民生,且其行業生産幾乎沒有污染等。而“優質教育”則體現在,學校一直以“學歷教育”的形式,利用自身的學術資源、教育資源,通過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參與到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傳承保護中,從而使這門古老的藝術有了新的傳承環境和傳承實踐。

  當下,桃花塢木版年畫已成為向世界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片。然而,和很多傳統工藝項目一樣,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曾面臨危機。

  2001年,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引企入校,推動傳承與創新,通過技藝研究、新品開發、培養傳承人等方式,為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機。2006年,桃花塢木版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申遺成功並非終點,持續探索非遺的“活態傳承”,是趙罡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在他看來,非遺“活態傳承”,不僅體現在技藝傳承上,還體現在社會傳播方面。對此,學校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對年畫製作技藝進行數字化流程再造,開創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先河,通過開辦木版年畫專業方向,培養了70余名本專科新傳承人。同時,為讓年畫被更多人看見,他們還推進年畫進節日、進校園、進社區、進入老百姓生活,讓更多人感知非遺的活力與魅力。

  泰伯廟會是江南地區新年開春的第一個廟會,也是無錫乃至江南諸多廟會中最具歷史淵源和社會影響力的廟會之一,每年正月初九舉行,以紀念泰伯的生日和他開發江南的豐功偉績。

  泰伯,商末周國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為成全父意,讓位於三弟季歷,攜二弟仲雍來到江南,向當地百姓傳授先進的耕種技術。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傳播文化,創建了江南第一個文明古國,史稱“勾吳”,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吳文化。

  泰伯廟位於今無錫市梅村鎮的伯瀆河畔,始建於東漢,現存主體為明清建築。廟會體現中華民族崇仰至德先賢的優良傳統,體現民眾祈求天下平安吉祥的心願。廟會既有傳統禮儀文化展示,也有吳地風土風物、民間文藝、傳統技藝等內容的展示交流,體現了豐富的吳文化特色。(新華日報 記者 葛靈丹 程曉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