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鹽城新能源發電量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 “風車”加速轉,“風光”無限好
鹽城擁有582公里海岸線,“風光”資源豐富,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2024年,鹽城推動3個26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6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312億千瓦時,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同時,推動10個儲能電站181萬千瓦建成並網,規模全省居首。
2025年,“發展海上風電”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鹽城已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産業集群,相關産業如何緊隨機遇、實現更進一步發展?連日來,《新華日報》記者深入鹽城風電發電場地、産業研發設計、裝備製造等産業鏈現場進行調查。
陣陣海風變綠電
3月11日,黃海之濱一望無際的灘塗上,一座座風車在日光照射下折射出金光。從港區乘船往淺海前行,極目遠眺,只見大豐沿海灘塗上,一排排海上“大風車”蔚為壯觀。在鹽城國投集團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長90米的葉片不停轉動。“每轉一圈,每台風機就能發電10千瓦時。”工作人員蔣曉松説,2025年1月,該項目設備利用率達99.68%,發電量達5475萬千瓦時。
海風是怎麼變成“綠電”的?
鹽城市國能投資有限公司工程師介紹,每台風機機艙頂部裝有鐳射測風雷達,實時監測風速、風向,並下達指令給風機偏航系統。當偏航系統收到指令後,轉動機頭到指定方向。在接收到“開槳”指令後,葉輪開始旋轉。葉輪通過傳動軸帶動發電機轉子轉動,在發電機內部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實現風能到電能的轉換。
風機産生的電流,通過電纜進入塔筒中的變壓器,電壓從690伏升到35千伏,再經由海底電纜匯集到海上升壓站,升至220千伏。電流通行海底電纜,在海堤登陸後,通過電力塔抵達陸上集控中心,接入設備、進行分流。在一家能源企業集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海上風電場的大部分電力最終會源源不斷輸送至國家電網,少部分用於場區日常用電。
推動綠電資源系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鹽城已集聚國家能源、華電、國電投等新能源開發企業。2024年,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5萬千瓦,年發綠電312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61%。根據規劃,鹽城地區近海604萬千瓦完成競配工作、遠海超2000萬千瓦海上風電和1046萬千瓦海上光伏待開發。
風車設備本地配齊
轉動的“大風車”由機艙、葉輪、葉片和塔筒等組成,共需要上萬個零部件。“其中大部件基本可在大豐配齊,關鍵部件多數能在鹽城找到供應商。”鹽城市發展改革委工作人員介紹,鹽城全力拓展藍海風電開發,生産風電設備的企業遍地開花。
“鹽城海上風電建得多、建得早,已形成産業鏈。”金風科技集團總工程師翟恩地表示,金風科技作為整機商,承擔著設計風機系統的所有子系統子部件的重任,併為製造商提供圖紙,目前共有300多家上游供應商。該公司還在大豐投資建設實驗中心,擁有國內風電行業唯一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全球最大的風電試驗平臺——上海電氣風電全功率平臺也坐落在鹽城。“我們出口機組容量佔全國風電機組出口總容量近50%。”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寧海峰説。風電鏈主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風電産業上下游關聯企業集聚。
目前,鹽城風電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41家,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裝備製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産業鏈。國家海上風電産業集聚區已建成,鹽城現有射陽海洋新能源(新型電力裝備)産業園、大豐風電産業園、阜寧風電裝備産業園、東颱風電産業園4家風電裝備産業園區,基本形成功能齊全、凝聚特色、優勢互補的集群發展格局,海上風電整機産能約佔全國40%以上。
同時,“綠色循環”漸成氣候,大豐區零碳産業園工作人員説,“在大豐,海上風電場生産的綠電,一部分又輸送給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形成一個閉環。”
緊抓機遇大有可為
不久前,由中國中車研製、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風電機組在中車射陽基地下線。“啟航號”20MW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風輪直徑達260米,掃風面積53100平方米,相當於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單機年輸出清潔電能達6200萬千瓦時,能滿足約3.7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其半潛式漂浮平臺加係泊系統技術,可將風力發電拓展到更為廣闊的深藍遠海。
葉片越做越長,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當前,風電機組正朝著大型化、智慧化發展,風電開發逐漸規模化,新能源發電佔比呈逐年提升態勢,風電産業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
聚焦産業發展需要,鹽城深化與知名大院大所的創新合作,支持在鹽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不斷産生研發成果。2025年將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按照“運營公司+産業聯盟”模式,聚焦風電裝備、動力電池等優勢領域,推動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佈局籌建省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
一邊是創新的蓬勃,一邊是生産的繁忙。3月6日,《新華日報》記者走進位於響水縣的江蘇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只見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該公司專注于海上風電配套基礎管樁和塔筒等海工裝備研發、製造、銷售,目前二期擴能項目正如火如荼推進,工人們緊張有序地施工,鋼結構廠房拔地而起,預計3月底全部建設完成。項目的啟動,標誌著該公司將具備生産15米直徑的單樁基礎以及大型導管架基礎。“這將推動企業在國內外單樁製造領域達到全新高度,2025年産能預計達11萬噸,2026年突破20萬噸。該生産基地是我們推行海外海上項目的一個窗口。”公司技術品質副總經理劉坤寧説。
鹽城市發改委主任孫海山表示,年內將引入超10個綠電需求型項目,有序開發風電與光伏資源,實施一批風光同場示範項目,大豐、射陽要加快推動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工程建設,儘早實現全容量機組並網。同時,規劃佈局“海上能源島”,力爭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2000萬千瓦、開票銷售突破2000億元。(新華日報 記者 梅劍飛 華鈺 張文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