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泰州:承古拓新興化城
2025-03-19 09:55:33來源:人民網編輯:楊心怡責編:李誠

  原標題:承古拓新興化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319094059

千垛菜花黃綠交織,即將迎來盛花期。興化市委宣傳部供圖

  提起江蘇興化,你會想起什麼?

  是千垛菜花、興化早茶,是施耐庵、鄭板橋的家鄉,是“河蟹養殖第一縣”、經濟總量“千億縣”?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這裡還有草堰港、影山頭、蔣莊遺址,有兩片歷史文化街區、110處文保單位、190處歷史建築,也有繽紛多彩、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興化是新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當地2001年獲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十年磨一劍,成為江蘇省第14座、全國第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319094108

草堰港遺址。高春麗攝

  古城歷史長

  興化縣城往西北方向約20公里,千垛鎮草王村東顏家圩北側,一片水網密布的垛田之間,有一個早已清空的魚塘。

  這便是草堰港遺址。大量文物的出土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古人類居住。

  它的發現源於一次偶然。77歲的興化本土文史專家郭保康,對2021年3月29日下午的那個電話記憶猶新,“對方説經過一片圩田時發現了大量麋鹿角”。

  次日一早,郭保康就和興化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趕往查看,他們淌過蘆葦蕩,來到圩田。“麋鹿角初步判斷是麋鹿角亞化石,有人工切割的痕跡,現場還有陶片、動物骨骼。”經過層層上報,當地邀請來了專業的考古團隊。

  2024年9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公佈了草堰港遺址最新考古成果:這是一處距今約7200—69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據了解,在草堰港遺址發現之前,興化已有影山頭等新石器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5300-4300年的蔣莊遺址,後者是長江以北的首例大型良渚文化聚落。

  而草堰港水下遺址的存在,與興化地勢低窪密不可分,當地平均海拔1.5米,是江蘇省海拔最低的地方。郭保康説,興化是一座迄今2300多年城址未變的水垛古城,由水而垛、連垛成城,形成了湖蕩圍城、垛田環布的聚落格局,並延續至今。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眼下又到了油菜花開的時節,蜚聲中外的垛田花海就位於一塊塊垛田之上。這些垛田可以上溯至唐代,明清時形成規模,先民們為了獲取耕地,從沼澤中壘土成垛來抵禦水患。

  如今,興化垛田既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據了解,當地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區域總面積約46.8萬畝,其中核心區面積約6萬畝,垛田油菜、興化香蔥均賴以生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319094120

更新改造後的魏家古宅。人民網 王丹丹攝

  老街更新靚

  紅燈籠挂起,假山翠竹別有韻味,宅子顯得敞亮整潔,磚木結構古色古香,這是一座清代民居。

  “以前房屋老舊,室內配套設施不全,改造至今已經5年,住得舒適著呢。”66歲的魏新義是興化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原住民,他是住在這座古宅裏的第五代人。

  “當時更新改造用了約40天,包括對外墻統一修整、屋頂防水、排水網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魏新義對改造效果很滿意,“而且政府有補貼政策,我們只承擔新增材料50%的費用”。

  興化對東門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多年來持續進行。老街300多米長,主街兩側建築青磚黛瓦馬頭墻,前店後宅、下店上宅的傳統風貌也都得以延續。

  街區的西邊,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池齋”藥店。這座清代建築在2005年、2020年、2023年經歷了多次維修。“房子年代久遠,最初防水沒做好,修繕之後就不再滲水了。”藥店負責人曹雨林正在為顧客抓藥,“老街出新後,前來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還開發了酸梅湯、花茶、香包等文創産品。”

  據了解,東門和北門歷史文化街區雙雙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街區,前者成于北宋、興于明清,保護範圍總面積7.96公頃,累計已改造百餘戶民宅,提檔升級了46家店舖;後者是明清以來興化古城的主要商業街區之一,現保護範圍總面積23.71公頃。

  在興化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高春麗看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之路其實也是興化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的過程”。如今,《興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5-2035)》已通過專家審查,目前完成了3批歷史建築110處測繪建檔,接下來將開展新一輪保護更新工作。

  非遺放光芒

  竹泓木船是興化首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位於竹泓鎮的木船文化産業園區則是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現在我們的木船大都是網上賣的。”國家級非遺傳統木船製造技藝傳承人周永幹説,“你可能不知道,竹泓木船早在20年前就受到荷蘭商人的關注,給了我們一個170條船的大訂單。”

  時間拉回2005年,有荷蘭商人被竹泓木船製作技藝吸引,通過外貿公司找到竹泓鎮,希望製造木船用作旅遊觀光船。彼時興化生産的竹泓木船主要用於農事、捕撈,鎮上製作木船的也多是小作坊,沒有哪家敢接下這樣的大單。

  祖祖輩輩從事木船製作的周永幹看到了商機,他在村裏動員,最終找到20個合夥人,用一年半時間完成了訂單交付。

  與此同時,竹泓鎮也開始了木船製作技藝的申遺工作,並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別入選江蘇省和國家級非遺項目。

  十多年來,周永幹成立公司,嘗試“網上賣船”獲得成功。在他的帶動下,鎮裏的木船廠紛紛開啟互聯網賣船模式。隨著訂單越來越多,一些企業越做越大,竹泓鎮因勢利導申報了木船文化産業園區,首批就有十余家企業入駐。

  “如果説荷蘭商人偶然打開了竹泓木船的遊船市場,申遺後的産業化之路則讓這個産業迎來了穩健的發展前景。”興化市竹泓木船行業協會會長李玉雲説,木船製造是竹泓鎮最大的富民産業,全鎮超過2000人從事産業上下游相關工作,年産值超過7億元。

  木船文化産業園內,“叮叮咚咚”的聲響不斷,一些用於清明節的木船正在趕制。“清明會船”是當地全民參與的體育盛會,不只使用的木船來自國家級非遺,“清明會船”民俗本身以及會船中選手們齊唱的“茅山號子”,也都是當地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待到清明時節,三項非遺同臺亮相,正是興化探索非遺項目活化傳承的生動縮影。(人民網 作者 王丹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