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千載水韻一場春風,隨“博物知旅”走讀江蘇
2025-03-27 13:37:15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博物館邊界何在?用一眾精品展覽勾勒歷史長卷,讓文物故事充盈精神世界,以社教活動拓展“第二課堂”,借多元傳播拉近距離……2024年,“博物知旅”受文旅部數據中心認證成為吸引江蘇旅遊火熱的增長點之一。在主題活動的疊加效應下,江蘇全省備案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總數約1.4億人次,保持全國第一;“博物知旅”同時列入省政府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省建設行動方案重點任務,為推動博物館高品質發展“添柴加薪”。

  過去一年,不斷創新的“博物知旅”為江蘇博物館注入新活力。這一匯集“樂享博覽、體驗博學、記錄博聞、共享博韻”等千余項內容的主題活動貫穿全年,為公眾奉上豐富文化大餐,打破邊界讓博物館“流動”起來。

  博覽百館,解碼百面

  月下回廊,竹石勾勒出夜的輪廓,蘇州博物館以夜遊開啟遊客與舊時江南的邂逅。“看到靜夜裏蘇州博物館的另一面,也看到了江南意境的另一面。”遊客張宛對蘇州博物館夜遊唸唸不忘,她稱這趟參觀為旅遊蘇州最有收穫的一項行程。

  遊歷蘇南地區,流水穿巷而過、園林框景四季的江南景致足以令人流連。即便如此,許多遊客仍將博物館納入必打卡地。“博物館裏有濃縮的江南。”“博物知旅”融媒體采風團成員、央廣網記者鄭楚豫這樣看待博物館熱現象,“博物館一個接一個地布展,布有生命力的展,他們擅長用展覽‘表達’。”

  走進吳文化博物館,從吃飯、飲水,到日常起居、讀書、耕作乃至四時物産和典型的村鎮格局皆有展現。在吳地這座“舞臺”上,一角一隅展示著千百年來的日常生活風景,也勾畫出文人山水背後的文化大觀。這座開放僅4年多的區級館,接連推出30多個高品質展覽,細數“家珍”講好江南故事。

  放眼江蘇,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交相輝映,各地博物館在“博物知旅·樂享博覽”活動的推動下不斷推陳出新,為公眾匯集數百項精品展覽。

  走過十城,江蘇博物館的高水準開放與高品質發展給“博物知旅”采風團成員、新民晚報記者周忱留下深刻印象。他用“百館百面”形容江蘇: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極盡所能收集文物以展示公安發展歷程,開放校門迎外界遊客參觀;鹽城市博物館立足豐厚的海鹽文化資源,讓“何以鹽城”走進更多人心中;徐州聖旨博物館用好聖旨這一微小的歷史切片,用心探索非國有博物館的特色發展之路……

  周忱觀察到,跟著“博物知旅·樂享博覽”去觀展已漸成風潮。他説:“‘博物知旅’讓更多人看到江蘇博物館的不同面貌,他們對博物館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越來越強,甚至願意為一館、為一展奔赴一座城。”

  以研為徑,博學致用

  “摸摸領子,交領右衽,華夏衣冠,生生不息;抖抖衣袖,寬袍大袖,做人做事,規規矩矩……”“小六會傳承——金陵古韻 穿越古今”青少年傳統文化實踐課程上,青少年們聚精會神地聆聽社教老師講解漢服知識。他們穿上漢服,行天揖、時揖、土揖,感受“華夏有衣、襟帶天地”的豐富內涵。

  這場生動有趣的研學課堂是江蘇博物館大力開展社教活動的一個縮影。歷史悠久的江蘇,擁有1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博資源的優勢得天獨厚。“博物知旅·體驗博學”匯集200余場研學活動,帶動更多青少年到博物館載知而歸、化知成識。

  “海可漁,灘可樵……環城皆鹽場。”在鹽城陳家港鹽場,青少年們跟隨中國海鹽博物館的社教老師體驗“扒鹽”,隨後到串場河畔一路遊覽明清時位居“淮南十大鹽場”榜首的安豐鹽場。“神奇”,小營員童帥這樣形容研學帶給他的感受,“我出生在鹽城,一直聽長輩們提到鹽城歷史,今天近距離發現鹽的魅力,感覺很不一樣。”

  隨著“博物知旅·體驗博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博物館研學不斷“擴圈”。去年夏天,“博物知旅·強國公益研學”活動還迎來了一群特殊的青少年:40余名來自南京市玄武區特殊教育學校、南京市聾人學校和金陵華興實驗學校的青少年去往寧鎮揚三地。他們在南京城墻博物館細讀磚石銘文、了解建城史,在揚州博物館感受揚州城的興衰歷程,在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中的非遺課堂內動手體驗南京面塑,在鎮江茅以升紀念館傾聽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的報國故事。

  研之有物,學而廣博。當少年足跡遍佈全省,他們用筆寫下研學故事、繪出學習經歷,展示自己與博物館互動的故事,並分享到“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館足跡”徵集平台中,共同記錄下到博物館領悟古今的寶貴經歷。徵集期間,主辦方收到作文、圖文手賬、書畫創作和Vlog等共1080件作品,超過826萬人次參與網絡投票,更多遊客“花式打卡”博物館。

  以文為媒,博韻流芳

  追著“小粉爐”跑,在過去一年成為江蘇文博愛好者圈中一件令人津津樂道的趣事。這件南京博物院的“明星”館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成為“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巡展的重磅展品,它跟隨展覽走過鹽城、徐州、常州、無錫等地,在“旅途”中收穫了大批“粉絲”。

  來無錫博物院看“小粉爐”,是文物愛好者李夢的第三次“追星”。她説,之前在南京、常州看過“小粉爐”,但遺憾沒買到同款文創,這次特地趕到無錫來看展,也順利搶購到了冰箱貼。

  近兩年,像李夢這樣的文物愛好者真實感受到博物館熱帶來的好處:文化供給更充實、更亮眼,文博服務更細緻、更豐富。2024年,主辦方開展“博物知旅·品讀博物館”優秀短視頻徵集推介活動,面向省內文博行業從業者,圍繞重點展覽和館藏珍貴文物做解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鑒藏識珍。本次活動中,243件短視頻作品入圍,超300萬人次參與網絡投票,對各地報送的江蘇珍寶和文博講述人進行遴選,優質短視頻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等平臺展示。

  得益於這些文博創作,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來自各地文博從業者製作的展覽、文物專業講解。“短視頻不僅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讓所有人共同享受文化之美。”南京城墻博物館講述人陳英琦一直在文博一線服務,她在參加“品讀博物館”活動後看到,越來越多人通過短視頻認識到南京城墻,有的特地旅行來南京看展,觀展人次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江蘇博物館熱之風也隨“博物知旅·融媒體采風行”的足跡一起吹到了各地。

  在收穫數萬公眾參與和認可後,“博物知旅”已成為江蘇文旅創新利用館藏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品牌,也為博物館提質升級充足“電量”。新的一季,“博物知旅”還將持續擦亮江蘇文旅“金字招牌”,不斷賦能美好生活。 (新華日報 作者 童棹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