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全省實施煥新改造類項目1363個、總投資超2000億元——傳統産業煥新,江蘇何以“負重能行”
傳統産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基礎性組成部分,也是江蘇省經濟增長的主力軍、解決就業的主戰場,在江蘇14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和“1650”産業體系中均佔據“半壁江山”,江蘇製造業百強企業中,與傳統産業相關的企業佔比達八成。
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與變革的關鍵時期,傳統産業煥新升級,不僅是突破外部桎梏、穩固全球産業地位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國內經濟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抓手。
過去一年,江蘇省實施煥新改造類項目1363個、總投資2098.33億元,主動退出老舊裝備3396台(套),關停退出低質低效企業73家,推出重點創新産品337個,建設傳統産業特色園區34家,新增27家企業達到國家級《鑄造企業規範條件》,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51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傳統産業家底龐大的江蘇,“負重”大、轉型難度也大,那麼,江蘇是如何實現“負重轉型”的?
背景:以政策為綱、資金為翼、評價為尺,傳統産業煥新步入快車道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傳統産業煥新升級已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傳統産業煥新升級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一方面,頂層設計為傳統産業煥新錨定方向。
2023年12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從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等六個維度,明確傳統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路徑。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從産業基礎再造、技術改造等5個方面,對傳統産業改造提升作出系統部署,釋放出強烈政策信號。
另一方面,江蘇緊跟國家戰略,加速構建地方政策矩陣。
2023年,江蘇印發《傳統産業煥新工程實施方案》,部署淘汰落後、設備更新、綠色轉型、産品提檔、佈局優化“五大行動”。無錫、南通、鹽城等市也隨即出臺實施意見,統籌謀劃産業轉型路徑;泰州成立工作專班,將任務細化至企業與項目,推動船舶、汽車等優勢産業升級……各地紛紛跟進,構建起省、市、區縣聯動機制。與此同時,紡織、印染等六大行業同步推出高品質發展方案,形成“統分結合”的政策體系,實現對産業轉型的精準引導。
真金白銀的投入,是産業煥新的堅實後盾,為産業煥新注入“活水”。
2024年,江蘇遴選90個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項目重點扶持,推薦83個設備更新項目獲得23.46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並提前下達1.5億元製造業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為産業發展帶來“及時雨”。
金融創新方面,江蘇也在不斷探索。省工信廳聯合南京銀行推出“傳統産業煥新貸”,為54個重點項目投放貸款21.78億元;攜手江蘇銀行落地“綠色工廠貸”,累計授信601家企業,發放貸款608億元。這些定制化金融産品,有力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降低了改造成本。
科學評價體系則為産業煥新提供“度量衡”。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檢驗産業煥新成效的重要尺規。江蘇按照科學、可比原則,構建“全省六大傳統行業煥新評價指標體系”與“設區市産業煥新評價指標體系”,從行業與地區雙維度量化轉型成效。
一年多來,江蘇省傳統産業煥新以政策為綱、以資金為翼、以評價為尺,加速突破發展瓶頸、有力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路徑:“斷、舍、離”破結構性矛盾,“五大行動”促産業能級提升
江蘇傳統産業煥新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領域,發展質態各異,如何突出重點,抓出成效?
“江蘇省錨定斷粗放式發展模式、舍低端落後産能、離高能耗低價格競爭老路的‘斷舍離’模式,統籌推進淘汰落後、設備更新、綠色轉型、産品提檔、佈局優化‘五大行動’,著力破解傳統産業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省工信廳廳長朱愛勳亮明發展思路。
一年多來,“五大行動”協同發力,成為驅動傳統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能——
落後産能出清提速。2024年省市區三級聯動,精準識別並清退47台套(項)落後工藝裝備。老工業基地徐州,引導退出低質産能設備超1300台套;重化工業集中的姜堰,對87家涉爐企業實施“兩斷三清”,騰退土地 500余畝,為産業升級釋放要素空間。
設備更新構建産業新質生産力。一年多來,省級相關部門發佈涵蓋3000余家企業的設備更新需求清單、2000余家企業的供給清單,以及1420個項目的融資需求。通過101場供需、銀企對接活動,實現近9000家次企業資源精準匹配,有效推動裝備智慧化進程,為産業現代化夯實硬體基礎。
綠色轉型塑造競爭新優勢。蘇州率先開展“(近)零碳工廠”建設試點,建成40家標杆企業,全省新增95家綠色工廠、18個綠色園區、14家綠色供應鏈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2024年,江蘇省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成果斐然,為傳統産業綠色發展提供示範。
産品提檔産業附加值提升。全年推廣新技術新産品1483項,278項入選自主創新産品目錄。從新技術到名品牌,傳統製造業“優品”迭出:2024年,全省12個品牌入選首批“中國消費名品”,數量全國第一;36個産品入選國家老年用品推廣目錄,佔比13%。
産業佈局優化釋放集聚效應。放眼江蘇,各地通過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評價,深入推進“騰籠換鳥”——無錫3個化工園區入選全國“智慧化工園區名錄”;溧陽通過村級工業園區整治,盤活700余畝土地承接新興産業;吳江整優提升低效工業用地4.5萬畝,畝均稅收較2020年實現翻番,産業集聚集約發展態勢越加明顯……
“五大行動”從産能出清到技術革新,從綠色發展到産業重構,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傳統産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助力江蘇省傳統産業實現能級躍升。
成果:六大傳統産業轉型有力,在全球産業鏈重構中搶佔先機
從承擔全國近60%生豆烘焙量的“國際咖啡産業之都”昆山,到躋身全國鋼鐵領域唯一先進製造業集群的蘇南特鋼材料集群;從成為宿遷第二個千億級産業的紡織業,到産量佔全國40%的江蘇挖掘機産業……食品、紡織、化工、冶金、建材、機械等江蘇六大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勢頭強勁,成為江蘇省轉型煥新成效顯著的有力證明。
食品加工行業是民生之本。一座昆山,已聚集星巴克、瑞幸等40余家咖啡頭部企業,形成從咖啡生豆到成品的千億級産業鏈。這一成果得益於當地強化品質和安全監督,推廣智慧裝備應用、原料安全溯源,全面推動咖啡産業升級。
見微知著,江蘇省通過舉辦新型食品集群協同創新發展、預製菜産業鏈冷鏈物流對接等專場活動,發佈創新成果及技術、人才、融資、設備等需求,多方合作拉動産業全鏈升級。
類似的變化還有很多。立足“綠色低碳”發展邏輯,作為“傳統紡織之鄉”的常熟則對現有136家印染企業進行分類處置、兼併重組,優化為64家。此前,江蘇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印染行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太湖流域11個印染改建項目實施,並對20家企業開展服務型製造巡診,加速傳統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
過去一年,江蘇省化工産業沿著更高更綠的發展航道馳行,推進化工老舊裝置更新改造,已完成281套,完成率97.2%。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動化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並貫徹落實《江蘇省化工園區管理辦法》,服務通州灣化工拓展區建設,指導揚州、連雲港、鎮江等地化工園區擴區工作,更加體系化推進全省化工産業高品質發展。
冶金行業領域,南京牽頭的蘇南特鋼材料集群在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中勝出,“鋼鐵+交通”“鋼鐵+建築”等一批低碳示範應用案例不斷涌現;建材行業通過編制發佈水泥製品等高端化智慧化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開展綠色建材下鄉系列活動,在需求下行背景下挖掘新産品消費潛力;機械行業更加高端化,挖掘機産量全國佔比達40%,拖拉機和穀物收穫機産量均居全國第二,新能源汽車全年産量122.6萬輛、佔全省汽車産量55.7%……
江蘇六大傳統産業煥新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不僅顯著提升了産業核心競爭力,重塑了産業發展格局,更在穩定經濟增長、保障就業民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轉型仍舊在路上。省工信廳産業轉型升級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政策舉措要聚焦到更為細分的領域,包括受限于當前環保、安全生産政策限制、需要“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的細分領域;鑄造、鍛壓、水泥、平板玻璃等尚存“粗放式發展”的領域;不能滿足當前環保、安全生産等底線政策的“低端落後産能”領域。持續探索,將助力這些領域在全球産業鏈重構中搶佔先機。(新華日報 記者 付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