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徐州樞紐加速“鏈”全球
2025-04-24 09:54:29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科創驅動 服務賦能 徐州樞紐加速“鏈”全球

  暮春,位於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的江蘇四方清潔能源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批剛下線的“NLSS”系列工業鍋爐被運裝上貨運車輛,即將發往海外。該系列産品對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把控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這家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突破,是港務區科技創新的成果縮影。今年以來,港務區以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為引擎,“雙輪驅動”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走出一條樞紐經濟高品質發展之路。

  “我們堅持自主創新、優勢互補,深化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哈工大等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持續將最新科研成果應用於産品設計製造。”四方潔能公司董事長段緒強説,新産品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每立方米低於25毫克,功能高度自動化,還可超負荷運行。産品凸顯節能、環保、降碳等六大優勢,在“雙碳”政策推動下,成為鍋爐行業“新寵”。

  近年來,港務區大力支持轄區企業科技創新,在政策扶持、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産學研對接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依託淮海國際陸港開放優勢,加快科技創新産業佈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堅定支持更多企業創新發展,做強做大。

  在垞城片區的蘇能垞城儲能電站項目,曾經的採煤塌陷地“變身”省內最大規模電化學儲能電站。該項目使用電廠退役機組資源,建設智慧微電網,盤活低效用地建設儲能電站,實現廢棄礦井的綠色轉型。項目並網後,可為省記憶體量新能源電站及新增新能源電站項目提供200兆瓦調峰服務,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礦城鎮廢棄地空間優化開發與修復關鍵技術研發及綜合示範工程”內容。

  這種“工業銹帶”變“綠色經濟帶”的探索,在港務區並非個例。在柳新鎮片區,港務區和徐礦集團的最新合作項目——源網荷儲一體化“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利用垞城礦採煤塌陷區坑塘水面建設,建成並網後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3億千瓦時,可有效降低園區能耗成本。後續,雙方將積極推進更多綠色低碳能源産業建設,促進港務區低碳智慧産業園區發展。

  在中歐班列轟鳴聲中,港務區傳統物流産業也在加快轉型。在國際陸港供應鏈服務中心,數字化大屏實時聯動連雲港海港,鐵海聯運班列實現“一箱到底”。目前,徐州至連雲港運輸時效從2至3天壓縮至8小時,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徐連海鐵聯運班列已常態化開行,年內累計發運貨物同比大幅增長。

  港務區創新推出“班列+跨境電商”“班列+保稅”“班列+市場採購”等新業務,大幅提升班列運行品質和平臺功能。去年以來,徐州中歐班列通過優化作業流程、提升通關效率,確保貨物快速、安全地抵達目的地,大大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徐工專列”“市場採購專列”等定制化服務,讓本土企業搭上國際物流“直通車”。

  作為江蘇省“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關鍵支點,港務區為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2024年,徐州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29列,同比增長15.9%,增幅位於全省之首,運輸網絡覆蓋歐亞21個國家、50余座城市。港務區還依託徐州鐵路物流中心、觀音國際機場貨運站等平臺,聯動保稅港、航空港,構建“空鐵水陸郵”多式聯運體系,助力徐州由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型。

  在服務企業方面,港務區組織工作專班,“一企一策”開展幫扶,對轄區物流企業開展大走訪活動,全面了解企業需求並提供分類管理和定制服務。這種精準化服務模式,讓物流企業滿意度持續提升,推動港務區物流産業快速發展。

  “從特種設備檢測到GSP認證,港務區全程靠前服務,將原本約1周左右的時間縮短至不到2天。”久祥醫藥冷鏈物流負責人孫經理説。

  如今,這樣便捷高效的服務在港務區已成為常態。港務區實行聯合包挂機制和任務分配模式,解決問題“零停滯”,為項目落地、公司註冊、政策申報等提供“一站式”全生命週期服務,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多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幫助入駐企業解憂紓困。

  2024年,港務區累計新增綜合物流企業200家,累計完成綜合物流營收210億元,累計新增綜合物流規上企業12家,超額完成“新雙百”計劃目標,綜合物流産業蓬勃發展。

  當前,港務區正通過制度創新與開放突圍,積極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夯實發展根基;加快科技創新,搶佔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制高點,探索樞紐經濟高品質發展新路徑。(新華日報 記者 張耀文 通訊員 王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