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蘇州當代美術館主辦的“八點半以後:社區藝術畫像計劃”成果展在景城鄰裡中心舉行。展覽集中呈現了在過去兩個月的項目實施過程中,近400位社區居民參與開放調研與藝術工作坊的共創成果,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社區生活畫像。
開幕現場
“八點半以後:社區藝術畫像計劃”于2025年4月正式啟動,以蘇州工業園區湖東景城社區、湖西新城社區為樣本,以參與為核心,以藝術為媒介,試圖深入社區肌理,通過每一位居民創造的自身故事,勾勒社區獨特的精神畫像,重新發現和共創城市的文化圖景。
成果展現場
此次成果展,以“生活日記”“社區MBTI”“八點半後的時間”等關鍵詞作為切入點,以視覺可視化的方法,展示了美術館在過去兩個多月的社區實踐中收集的居民共創成果,共計182件作品。這些來自非專業視角的藝術實踐,為社區個體提供了一條真實表達生活經驗與情感記憶的路徑。
蘇州當代美術館副館長羅楊認為,美術館不僅是藝術殿堂,更應是連接社會、服務公眾的文化樞紐。“八點半以後”項目也是對美術館已收官的“空間生産力”系列項目的核心理念——“走出圍墻,主動與本地觀眾相遇”的延續與深化。
現場互動
“八點半以後”項目用接地氣、零門檻的方式,拆除了藝術與社區之間的圍墻,拉近了居民日常生活與藝術的距離,讓每個人的“費納奇鏡”都能夠轉動起來。
觀展現場
在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做一個靜態的觀看者,更可以主動參與互動裝置的操作。在開幕式現場,兩位“社區畫像師”將為觀眾現場定制個性化的創意肖像,邀請更多社區居民成為“社區藝術畫像”的一部分。
本次項目中的“畫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作品,而是一種觀察、記錄與呈現。“畫像”在此次實踐中呈現出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真正的居民畫像,其次是居民生活片段經過捕捉及重構的“畫像”,三是匯集居民生活痕跡的、動態生成的社區集體“畫像”。
在這一過程中,藝術所釋放的價值,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社區故事的敘述者與塑造者,讓個體在彼此的傾聽與共創中,重新發現社區的溫度與可能。
展覽開幕當天下午,蘇州當代美術館“右岸講堂”特邀人類學學者、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陳曉陽帶來了專題講座《立足地方和社群:美術館與區域藝術生態》,分享有關社區藝術活動的案例與理論思考。
“八點半以後:社區藝術畫像計劃”作為蘇州當代美術館進社區的實踐活動,為在地居民構建了一個表達、分享與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未來,美術館將通過更多活動拓展在地共創的深度與形式,探索兼具多元性與在地性的文化實踐路徑,推動城市文化的更新,讓城市精神光譜在日常敘事中持續生長。
“八點半以後:社區藝術畫像計劃”成果展將於蘇州工業園區景城鄰裡中心(九華路65號)一樓中庭持續展出至2025年7月6日,每日9時至21時免費開放,無需預約。配合成果展出,美術館還將推出系列線上活動,可關注蘇州當代美術館各官方媒體平臺後續訊息。(文/圖 施燕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