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非遺尋藝”小隊探秘民俗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
2025-07-24 16:31: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近日,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24級(9)中隊“非遺尋藝”小隊的隊員們,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走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開展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非遺尋藝”小隊探秘民俗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_fororder_9

活動合影

  此次活動以“古韻今風揚新幟 匠心傳藝續華章”為主題,通過實地探訪古建築、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育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被稱為“金陵第一宅”,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並於2010年成為中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非遺尋藝”小隊探秘民俗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_fororder_10

參觀現場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開啟了一場“文物裏的小美好——妙趣橫生的古建築”探秘之旅。隊員們化身“建築小偵探”,在青磚黛瓦間發現冬暖夏涼的“千年密碼”,在飛檐翹角中讀懂防水避震的巧思匠心。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非遺尋藝”小隊探秘民俗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_fororder_11

參觀現場

  在民俗文化展廳內,陳列著大量被譽為“老南京生活活化石”的珍貴物件:記錄農耕智慧的古樸農具、展現指尖藝術的華麗繡品、訴説民間故事的精緻剪紙,每一件展品都生動還原了老南京的生活圖景,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歷史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煙火氣,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參觀結束後,非遺傳承人老師帶著隊員們用碎布頭“變魔術”。老師介紹,布貼畫源於漢代“貼絹”,興盛於民間“補繡”,每一塊碎布都承載著吉祥寓意。隊員們通過剪裁、拼貼等工序,將一塊塊碎布拼湊成甘熙故居中的名建築——藏書樓“津逮樓”。

  非遺老師一邊指導,一邊講述:“古人用布貼畫裝飾生活,傳遞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今天,你們手中的每一剪、每一貼,都是在延續這份匠心。”通過體驗製作,隊員們不僅學習了非遺技藝,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非遺尋藝”小隊探秘民俗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_fororder_12

作品展示

  通過這次深度探訪,隊員們不僅領略了非遺之美,更讀懂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密碼和處世哲學,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江寧開發區學校的輔導員老師表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非遺尋訪活動,旨在讓少先隊員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實踐中理解‘傳承’二字的分量。孩子們用童真和巧手賦予了非遺新的活力,展現出文化傳承最動人的模樣。”(文/圖 季周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