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工作指引(試行)》開始施行。由江蘇省科技廳牽頭,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合製定、發佈的工作指引,以規範性文件的形式,將長三角創新聯合體的組織實施、管理及試點經驗固定下來,為今後繼續建設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提供制度保障。
首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成立
創新聯合體是由領軍型科技企業、重大創新平臺或行業公共技術平臺等高能級創新主體牽頭,整合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院所等資源,多個主體聯合攻關的一種組織形式。在建設省級創新聯合體的基礎上,將這種組織形式“跨域”“提級”,是長三角地區的先行探索——去年6月,首批12個長三角創新聯合體開始試點;一年後,又一批12個,接力啟程。
一年多來,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如何協同攻關,有哪些機制上的探索?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採訪了幾家由江蘇單位牽頭的長三角創新聯合體。
強強聯合,聚焦戰略必爭領域開展攻關
首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涉及人工智能、積體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製造、智慧裝備、新能源汽車和量子通信等七個技術領域。其中,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領域均有三個聯合體,積體電路領域有兩個聯合體。
人工智能領域的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由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匯聚科沃斯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杭州老闆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共有滬蘇浙三地的六家單位。
思必馳董秘龍夢竹介紹,汽車、家電、辦公等不同場景,對大模型的需求各有側重。場景適應性問題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落地的“最後一公里”難題,直接影響AGI的可靠性和商業化價值。一年多來,針對AGI在垂直行業落地時面臨的知識深度不足、實時性有待提高、多模態交互複雜等挑戰,聯合體推動認知大模型理論演算法創新,力求實現更多場景的應用突破。以思必馳助力吉利領克900打造全時語音助手為例,思必馳基於DFM語言計算大模型構建的“1+N”中樞大模型架構,將領克900的星睿AI大模型與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提升語義理解與上下文記憶能力,並通過泛化指令學習,實現自適應迭代。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依託自研的全鏈路語音交互技術,將語音系統與智慧汽車裏的車控、娛樂等核心功能無縫對接,以“語音+多模態”方案,支持手勢、面部識別等直觀便捷的車控模式,讓用戶體驗邁上新臺階。
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生態空間
分批建設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是長三角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的重要舉措。自2020年12月科技部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以來,長三角加快科技創新的跨區域協同,包括推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強強聯合,面向産業創新需求開展重大科技攻關。
長三角中藥綠色智慧製造技術創新聯合體由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正著力攻關“現代中藥提取精製生産線智慧製造技術開發與應用”。這是2023年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28個聯合攻關項目之一,由提出需求的康緣藥業與揭榜的江南大學、上海遠躍制藥機械有限公司合作。後來,這三家單位又牽手新夥伴——安徽中醫藥大學、上海現代藥物製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前者是中藥制藥工程技術領域的一流高校,後者為上海市生物醫藥創新服務平臺的核心成員,組成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聯合體的80名攻關人員,涵蓋中藥、機械設計與製造、通信與信息系統、演算法設計等專業,博士佔比48%、高級職稱者佔比51%,35歲以下青年佔半壁江山。
康緣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攻關不僅將解決企業自身痛點,更回應了行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的共性需求,為中藥智慧製造提供可複製的範本,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第二批12個聯合體分佈在10個領域,既包括第一批所涉的生物醫藥、積體電路等,也擴展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機器人等,都屬於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範疇。
工作指引中,科技部門明確長三角創新聯合體的使命:聚焦人工智能、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必爭領域,攻關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標誌性引領成果。
高效協同,建立一套全面細緻的運行法則
創新聯合體模式,旨在消除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之間的鴻溝。“聯”好分散在産學研不同環節、處於不同地區的創新資源,需要建立一套定位清晰、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運行法則。
成立之初,康緣藥業和4家成員單位的合作基礎、熟悉程度深淺不一;成員單位之間,有的未有交集。如何真正聯起來、高效轉起來?經充分協商,聯合體制定全面細緻的管理辦法,成立科研項目領導組、課題組、項目管理組、專家指導組,構建職責分明、運行高效的管理協調組織體系。各單位均設科研助理崗位,輔助數據採集、文獻研究、報告撰寫、經費使用等,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提升科研效率,同時規範科研經費使用。
根據攻關需要,聯合體內部還形成不同的小組合。開發全智慧、無人化生産線的具體任務,把康緣藥業和江南大學、上海遠躍深度捆綁。“康緣藥業作為生産線的應用單位,主要負責需求提出和應用落地,全程、及時、準確地為我們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論證提供保障。”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艷介紹,“我們和上海遠躍,一個做軟體、一個做硬體,雙方的合作在於軟硬體相容,就是讓上海遠躍研製的設備能夠搭載我們的軟體。”
江南大學教師在康緣藥業調研
對比與一些企業合作開展産學研項目的經歷,王艷體會到,創新聯合體內各單位交流更密切,而且一個配備專職人員、機制完善的協調體系,“讓我們少了很多溝通、對接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在技術攻關上”。
思必馳牽頭的聯合體實行“群策群力+專業指導”:行業專家提供技術諮詢,成員單位共同參與風險管理,對項目可行性與安全性聯合評估,減少風險和不確定性。這種模式下,思必馳與吉利研究院等單位的協作少了壁壘、多了精準對接,大模型融合、多模態交互等技術突破才能快速實現並落地。
資源共享是聯合體的核心優勢之一。思必馳建立的資源共享機制,讓江蘇的演算法、上海的科研數據、浙江的産業場景緊密聯動。中藥綠色製造聯合體則依託康緣藥業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開展工作,並共享儀器設備、技術專利與人才資源等“軟硬體”。
合理的利益分配,促進創新動力持續涌動。“短期看,應用側企業通過定制化技術快速獲得市場競爭力;長期看,聯合體積累的共性技術成為行業發展基礎,可在不同領域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龍夢竹點出聯合體的利益邏輯。在知識産權方面,語言計算聯合體通過簽訂勞動合同與保密協議明確權益,對核心人員實施股權激勵,與高校共建實驗室時提前約定成果分配;中藥綠色製造聯合體則設知識産權管理小組,明確“獨立研發成果歸己方,合作成果歸參與方共有”,讓每一份貢獻都有合理回報。
持續推進,用“化學反應”優化創新生態
4月,吉利領克900發佈,其車載語音系統刷新了人們對智慧人車交互的認知。當不同人發出“打開天窗”“播放歌曲”“調低空調”等多個指令,系統立即照辦。如此聽話的系統,是語言計算聯合體成立一年來的協作結晶。目前,相關技術成果不僅在吉利汽車上應用,落地至聯合體之外的安徽奇瑞汽車,還進入智慧家居、數字政企領域;未來,聯合體計劃切入具身智慧賽道,在多模態交互、大模型與運動控制結合等方向力爭有所突破。
最近,在上海遠躍,用於中藥生産的智慧化閉環濃縮機完成樣機研製及調試——這是中藥綠色智造聯合體的階段性成果。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復廣對記者説到參與聯合體的體會:“我們作為設備製造企業,能夠真實地獲得藥企的工藝痛點和提升需求,借助高校和企業用戶的力量,研發出更貼近客戶需求的設備。”
上海遠躍通過聯合體提升研發精度,而科沃斯、老闆電器等語言計算聯合體成員在智慧家居場景中快速應用大模型交互技術,實現市場競爭力的躍升。可以説,志同道合的夥伴因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各揚所長也各得其所。
智慧化閉環濃縮機樣機
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在聯合體中充分彰顯。兩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除了一家由高等級實驗室牽頭,其餘均由領軍型科技企業扮演“創新帶動者”的角色。
第二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同樣有三個由江蘇企業牽頭,分別為海洋信息傳輸技術、抗微生物感染藥物研究、低軌衛星通信集成技術創新聯合體。
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毓介紹,微生物感染,尤其是耐藥性微生物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該公司牽頭的聯合體,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提出臨床未滿足需求為起點,到中國藥科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等科研夥伴開展技術攻關,再到奧賽康藥業、南京海潤醫藥有限公司負責工藝開發、産業化,最後經華山醫院臨床驗證後將成果推向市場,形成一個“閉環”。聯合體的目標是,用三到五年開發一個抗耐藥感染防治創新藥,實現兩到三個抗感染藥物的産業化。
江蘇奧賽康藥業的生産現場
南京美辰微電子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組成的聯合體,主攻低軌衛星通信全鏈路核心晶片研發。記者從美辰公司獲悉,項目已完成總體方案論證,進入關鍵技術攻關與電路設計倣真階段。
兩批“衝鋒隊”,探索著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新路徑:以具體任務為“磁石”,吸引産學研用各方;以合理機制為“黏合劑”,讓創新資源從“物理聚合”走向“化學反應”;以互利共贏為“催化劑”,讓內生動力持續迸發。
在科技創新資源雄厚、産業鏈供應鏈完備的長三角,加強跨省域、跨部門的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整合,是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課題,其解答之道也將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借鑒。三省一市政府部門對於長三角創新聯合體的引導和支持,明明白白地寫在工作指引中:支持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支持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支持培養高層次人才隊伍、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強化創新要素導入。未來,隨著更多聯合體組建、運行,長三角有望形成“技術共研、成果共享、標準共建”的創新生態。(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徐冠英 蔡姝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