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多重破壁 “文化倉庫”蝶變“活力樞紐”
2025-08-14 09:44:3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全省博物館遊客量連年全國第一的背後——多重破壁,“文化倉庫”蝶變“活力樞紐”

  8月8日正午,徐州博物館二樓,一間名為“抱一文創”的20平方米小店被遊客圍得水泄不通。

  來自湖南長沙的彭先生一家剛“滿載而出”,女兒就迫不及待地向《新華日報》記者展示手腕:“看!‘瑞龍呈祥’手鏈!對著小圓球能看到裏面的龍紋玉佩,底下小孔還能投影呢!”小姑娘眼中閃爍著發現“寶藏”的興奮。

  這份“掌中觀展”的驚喜,折射出遊客對博物館體驗升級的強烈渴求。

  “可別小瞧這‘方寸’之地,一年能‘吸金’600萬元!”館長李曉軍的聲音帶著自豪,也透著一絲感慨。就在幾年前,徐州博物館還像許多博物館一樣,面臨共性困境:火爆的人氣與有限的開放時間、單一的服務供給、僵化的體制機制形成尖銳矛盾,“預約難”“文創同質化”“優質資源下不去”“人才積極性難調動”等問題凸顯。不改革,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需求;不破局,難以釋放文博資源的巨大潛能。

  怎麼改?如何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強調“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蘇迅速交出答卷——以小切口推動文博領域系統性改革。2024年8月,省委、省政府直面痛點,系統謀劃,省文旅廳等多部門聯合打出“組合拳”——《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兩高政策》)重磅出臺。

  頂層設計直指核心梗阻,改革藍圖突破多重“墻壁”。

  破“時間墻”,鼓勵延時開放、打造夜遊項目,解決“開放時間短”與“公眾需求旺”的矛盾。2025年暑期,全省91家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其中,南京市博物館、淮安市博物館、無錫東林書院等34家文博場館打破博物館週一閉館的國際慣例,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暑期最遲延時至21:00,有效緩解了“預約難”。

  破“內容墻”,支持收費特展、創新文化産品,激發策展活力,告別“千館一面”。常州博物館舉辦兩個收費特展,上半年參觀人數同比增長78.09%,“門票+文創”收入破1000萬元,同比增長398%。

  破“資源墻”,推動優質展覽下沉基層,讓文化惠民更均衡。“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以“數字展+珍貴文物+文創藝術”相結合的形式,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184天巡展累計接待觀眾209.71萬人次,文創銷售1166.52萬元,各地博物館均刷新單日接待量紀錄,其中,連雲港博物館日參觀人次最高達4.2萬,創全省博物館日接待量紀錄。

  破“機制墻”,明確IP授權開發路徑,引入社會力量,激活市場動能。徐州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漢文化IP資源,破除“閉門造車”傳統模式,引入社會力量開發運營,2024年文創銷售總額飆至2369.87萬元,同比增長557%,線上數字文創、IP授權收入也節節攀升。

  破“激勵墻”,建立“收支兩條線”反哺機制,解決“幹多幹少一個樣”,調動人員積極性。蘇州博物館對延時服務人員按每人215元/天標準進行獎勵,各地市直博物館延時開放期間的加班費由市財政落實,重點保障編外用工和安全保潔人員。

  《兩高政策》一子落,全局活。一年來,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跟進出臺改革政策,帶動全省博物館事業迎來發展熱潮。2024年,全省362家備案博物館接待遊客13901.64萬人次、同比增長16.76%,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文創銷售4.92億元、同比增長16.60%,全國第三。2025年上半年,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7129.39萬人次,“五一”、端午期間觀眾人次同比增長分別為31.54%、26.3%。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博領域的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成為江蘇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這個夏天,省內各地博物館推出“蘇超”文創産品,南博等熱門博物館專門設置“蘇超”球迷預約通道,推出“白天看展、晚上看球”等活動,帶動文旅綜合消費增長。銀聯商務數據顯示,全省年接待人次排名前十的延時開放博物館帶動周邊夜間文旅消費增長14.6%。“江蘇文博領域的改革實踐,深刻詮釋了高水準開放對釋放文化活力的關鍵作用。”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處處長劉旭東説,“當文化魅力轉化為消費吸引力,當博物館從靜態展館變為動態經濟節點,便形成了文化賦能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增長的同頻共振。”

  從精準把脈“預約難”民生痛點,到以《兩高政策》系統性破題;從徐州小店文創爆款、南博延時燈火、常州特展人氣,到全省接待量穩居全國榜首、夜間消費攀升、基層共享深化、人才活力涌動……江蘇文博領域改革的邏輯鏈條清晰而有力:以群眾期待為導向,以政策創新為引擎,以機制突破為關鍵,最終實現事業繁榮、經濟活躍、人才振奮、全民共享的高品質發展。(新華日報 記者 陳明慧 楊民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