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報道(記者 楊心怡):以大報恩塔風鈴為線索,串聯起絲路貿易的文明對話;連接千年秦淮,共同繪製祈願者的願望之河;從城磚開始,收集歷史碎片,走進城市記憶……
活動現場
8月14日,2025“永不消失的遺産”全球創客大賽決賽現場,一場匯聚多元主體的“文化對話”精彩上演,全球青年創客通過模型講解,勾勒出數字創意激發文化創新表達的生動圖景。
2025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40週年。這場路演,為文化遺産保護之路寫下生動注腳:通過跨文化、跨國界、跨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創與共享體驗,讓文化遺産以更鮮活的姿態融入當代生活。
相容並蓄 讓文化遺産更“鮮活”
作為六朝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厚的文化遺産是南京最具標識性的城市名片,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為推動文化遺産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本屆賽事由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主辦,在延續首屆“永不消失的遺産”內核下,圍繞南京特有的文化內容,選取“一城·一塔·一河”作為敘事標識主體與連結點,搭建“以我為主”敘事平臺,邀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創客共同研究、共同創作,共同探索文化遺産保護。
活動現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發表視頻致辭。他説:“基於去年的大賽,這種延續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展示了國際合作和青年參與,在文化遺産保護中如何成為一個持久的成功範例。”
路演現場
現場,31名創客青年依次分享他們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應用與實踐,並展示其經過半個月駐地創作完成的數字藝術裝置模型。
“願河”“流光疊影”“門語”“回聲之冠”等一系列以“一城·一塔·一河”文化底蘊為內核的互動裝置模型紛紛亮相,在數字創意中實現文化遺産“可互動、可參與、可感知”。
評審體驗裝置物理
經過中外評審團評審,最終,“絲路余聲”隊憑藉“生鈴之園”創意裝置作品摘得桂冠。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于運全、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彭振剛為冠軍隊伍頒發獎項。
頒獎現場
網格工作室、光核設計、數字鹽水鴨、像素寶塔4支隊伍獲得最佳全球吸引力獎、最佳美學獎、最佳互動體驗獎、最佳遺産敘事獎。
“絲路余聲”隊由來自中國的尹韶陽、楊兆,來自印度的Zaid Khan以及來自阿塞拜疆的Asaf組成,尹韶陽表示:“我們的設計以消失了很久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上面的風鈴為靈感,嘗試去喚醒南京沉睡的記憶。”
“我們的裝置核心正如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風就有記憶。”楊兆補充道。
全球青年集聚 多元主體實現“參與式共創”
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包容性和開放性是南京的特色和優勢。2025“永不消失的遺産”全球創客大賽以南京為起點,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具有協同效應的多元敘事主體。
中外導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英博物館等國際機構的深度參與,為大賽注入全球視野;倫敦大學學院、清華大學等13所高校及機構的學術支持,構建起跨文化的知識網絡;19個國家、近700位青年創意人才主動參與,帶來的創意提案成為文化遺産“活化”的新鮮力量。
路演現場
本屆賽事參與主體還從“賽事內部”延伸到“社會公眾”——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邀請本地市民與全球創客“破圈”對話,各行各業的本地市民為博物館裝置貢獻“在地智慧”;路演現場,近百名本地師生及市民遊客見證裝置模型如何貼合“當代公眾需求”。
“13所國際機構+超20位中外專家導師+近700位全球青年+N個公眾節點”構成多元參與主體,讓更多人成為文化故事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形成文化遺産傳承保護“人人參與”的社會共識。
參訪現場
賽事過程中,10個國家的入圍創客還實地參訪南京。夜探博物館、“你好塔燈”立秋點燈儀式、蘇超“第二現場”觀賽等特色文化體驗活動,讓他們深度融入南京歷史與當代生活場景,在充滿活力的城市社交場景中,直觀體會文化遺産與現代生活的聯結方式,深度感知南京歷史文化的當代生命力。
合影
他們紛紛記錄下參賽歷程中的精彩瞬間,並自發通過個人社交媒體賬號進行傳播,跨越文化壁壘的“非語言性國際傳播”便悄然發生——這種傳播的能量,既來自場域內部多元主體的互動,也依託向外部社會的輻射,並通過這種參與式共創的漣漪效應實現文化跨邊界傳播,最終形成跨國界文化對話。
堅守文化內核 探索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路徑
如何讓博物館在擁抱變革時守住文化根脈,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以“永不消失的遺産”全球創客大賽為載體,用創新實踐詮釋著這一答案。
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負責人表示:“600年前,大報恩寺琉璃塔,是享譽海內外的世界奇觀,見證了南京作為世界文明交匯點的歷史。它的文化記憶與價值,從未消失。這也是‘永不消失的遺産’大賽舉辦的初心——編織記憶,讓文化遺産在時代變革中持續煥發生機。”
姜波作主題演講
活動現場,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副理事長姜波、博物館顧問與展覽專家Lizzy Moriarty分別以《海上絲綢之路:跨海的文化交流》《連接世界的博物館》為題發表主旨演講,用全球化視野與在地性實踐的雙重視角,為大賽錨定了“遺産活化需兼顧國際對話與本土根脈”的核心方向。
Lizzy作主題演講
作為全球首個博物館領域的創客馬拉松,“永不消失的遺産”大賽從2024年的首次實踐,到2025年的“破圈”探索,始終在迭代中保持初心,尋找文化遺産與當代技術的最佳平衡點。
據大賽發起人介紹,相較去年,本屆賽事從數字實踐邁向了城市共鳴,將目光聚焦在“一城·一塔·一河”。他説:“城南長干里片區是市民和遊客進入南京的首站,承載著南京人的集體記憶。這裡文化相互影響、共同形成,我們希望通過‘一城一塔一河’的聯動,讓這些地標變為有機的文化整體,從而賦能南京城市文旅融合發展。”
賽後,基於地標“文化核心”衍生出的“創意裝置”將落地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天臺,深度融入公眾生活場景,服務文旅産業的繁榮,形成“創意-産品-産業-經濟”的生長鏈,為文旅産業發展探索出一條以文化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姜波在採訪中表示:“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為國內文博界,在面向全球推廣中國理念方面,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表率作用。這是遺産面向未來、面向青年的一次特別重要的實踐。”
Lizzy Moriarty認為:“這場大賽具有全球意義,它為博物館帶來了年輕的創意理念,為青年們提供了一個能在博物館場景中施展的展示平臺。”
未來,“生鈴之園”創意裝置將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天臺正式落地亮相,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向全球青年發出邀約,共同見證一場“南京敘事-全球迴響”的共振效應,讓“共同的遺産”在全球共創中永不消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