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最有南京味。”不知何時起,青磚小瓦馬頭墻的鳴羊街,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走紅,成了外地遊客來南京旅遊的“小眾打卡地”。
這條曾被老門西人視為雜草叢生石子路的小巷,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展現原汁原味老南京風情的網紅街巷。它憑什麼成為“網紅”?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近期,“聽語+”記者前往鳴羊街,聆聽這條街巷的故事。
鳴羊街位於南京秦淮區雙塘街道,曾是一條古樸寧靜的市井小巷。街道不算寬闊,窄長蜿蜒,南起陳家牌坊,北至集慶路,其間串聯著諸多古街老巷的曲折回廊。著名的清代私家園林愚園(胡家花園)就坐落于鳴羊街西側。愚園的疊石造園技藝精湛,可與瞻園相媲美,歷史上是文人雅士匯聚之地,為鳴羊街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老居民王強告訴記者,他們小時候的樂園就是胡家花園,四季風景各不同,孩子們的樂子也不一樣,夏天小池塘裏的魚蝦,冬天屋檐下的冰錐子。
從南向北漫步在鳴羊街,兩側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在謝公祠18—20號民居近街處,檐角風鈴輕響,這裡或許曾見證建築大師吳良鏞少年時臨窗執筆的模樣;高崗裏39號巷口的古井旁,也許倒映過老嫗提桶汲水、濡潤蠶絲的身影。歲月悠悠,這些古老的建築和遺跡,無聲訴説著往昔的故事。
關於鳴羊街的名稱由來,説法頗為有趣。據南京老門西文化守望者協會會長王鑫介紹,清末民初方志名家陳作霖在《鳳麓小志》中記載:“鳴陽街,亦以鳳儀而賜嘉名。” 相傳鳳凰曾在此迎著朝陽啼鳴,呈現百鳥朝鳳之姿,故而取《詩經·卷阿》中“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意,命名為“鳴陽”。後來,因讀音訛誤,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鳴羊街”。
77歲的戴啟元老人土生土長在鳴羊街,對這裡的歷史瞭如指掌。他告訴記者,明清時期,老門西一帶包括鳴羊街是金陵絲織商業的繁華地段,曾聚集了魏廣興、張成記等知名緞號舖子,堪稱當時頗具規模的絲織業集群中心。而位於鳴羊街與高崗裏交匯口的39號民居,極有可能是明清時期南京絲織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這座清代的六進院落,原名為“王春發記”,是同治年間的一座雲錦作坊。院內房屋採用“七架梁” 木構架,層高較高,部分區域還保留著天花吊頂與櫸木寶座等清代傢具遺存。院內那口百年古井,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它默默見證了百年來的風雨變遷,也見證了鳴羊街的興衰榮辱。
“以前這條路是石子路,不好走,也就三五米寬,只能容一輛車通過。”戴啟元感慨地説,他見證了鳴羊街的巨大變化。如今,假日午後,不少市民相約來此品茶、喝咖啡;平日傍晚,周邊居民也會來此遛彎、逛店。“現在路寬了,還和城墻連起來了,好多年輕人來這兒喝咖啡、拍照。”
如今漫步在“修舊如舊”的鳴羊街,城南舊影重現眼前。青磚黛瓦的屋脊勾勒出獨特的天際線,朱漆斑駁的木門半掩,仿佛藏著金陵舊夢。在這裡,無需刻意尋找園林古跡,隨意漫步,處處皆風景。沿線茶社、咖啡店、貓咖等小店林立,讓街巷既有文化韻味,又充滿潮流風尚。暮色降臨,登上附近的花露崗回望,只見各家舖子門前街燈漸次亮起,這條市井小道中,明代城磚與現代玻璃幕墻在月光下相互映襯,古今交融,別具一番風情。
鳴羊街,這條歷經歲月洗禮的老街巷,正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它不僅承載著老南京的歷史記憶,更在時代的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人們感受南京獨特魅力的一扇窗口。(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 記者 李花 田詩雨 沐劍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