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色田園鄉村”實現涉農區全覆蓋,9條建設經驗獲省級推廣 無錫匠心精琢“詩與遠方”
今夏,無錫“熱”出圈,宜興市上壩村龍鱗壩景區卻滿眼清涼,遊客們光著腳丫在沁涼的溪水中歡樂度夏,帶動上壩村農家樂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錫山區羊尖鎮麗安村“互聯網+鄉村振興”“直播+電商”有聲有色,新農民在家開茶室、咖啡館,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尋找“詩與遠方”,村集體收入3年翻3倍……
這些不過是無錫鄉村蓬勃發展的縮影。截至7月底,我市省市特色田園鄉村實現涉農區縣全覆蓋,全市共建成命名111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61個村獲得省級命名,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度假區入選省級第一批示範區,9條“特田”建設經驗獲省級推廣。
“+流量”,打通發展“任督二脈”
暑期裏,錫山區厚橋街道謝埭蕩村火了,主持人撒貝寧、演員杜淳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辛曉娟組成“山水小分隊”深入宛山湖旁的江南水鄉,到農家做客,到蘇南地區最大的芡實園,和芡農來一場手剝芡實“PK賽”。無錫的鄉情風貌為何如此受青睞?
“見山見水,見上壩”,地處宜興西南部,與浙江交界的上壩村曾是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如今卻吸引著長三角地區遊客紛至遝來。“這裡三面環山,東臨太湖,綠化覆蓋率90%,這麼好的地方不正是城市人説的‘詩與遠方’嗎?利用獨特的自然稟賦,打‘生態牌’,造遊玩地,讓人人都知道上壩村有個能避暑的龍鱗壩。”上壩村黨總支書記周培育説起“小村變形記”,多次提到如何引流造勢,打通發展“任督二脈”。
流量涌入鄉村,並非偶然。“無錫‘特田’依託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業基礎,在特色種植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上走出一條無錫特色之路。”市住建局村鎮建設處副處長顧小江介紹,在培育鄉村新業態、新模式上,我市111個“特田”可圈可點,個個有引流“絕招”,比如,濱湖區馬山街道群豐社區依託靈山、拈花灣、龍頭渚等大“IP”,培育新增20家飯店、127家民宿,帶動民宿主理人、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崗位火爆;江陰市新橋鎮鬱橋村聚焦遊客需求,打造“慢居民宿”項目,新建6幢“太空艙”酒店,可沉浸感受現代科技和自然農業,通過線上直播“帶火”,暑期酒店抖音銷售超40萬元,農文旅融合將人流量變現金流。
“+産業”,錨定特色打造致富“IP”
波光粼粼的專業養殖池塘裏,單條鱸魚長約60釐米,引進養殖新技術後,畝均年産值由20萬元躍升至100萬元,一排排新建農房錯落有致,與村落保留的樹木、花草相映成趣,休閒廊道、健身設施、田園咖啡、數字遊民等勾勒出“新江南鄉村”的雅致……初秋時節,這幅産業興旺、村容秀美的畫面來自惠山區洛社鎮萬馬村。
“不止鱸魚,萬馬村的尚田翠冠梨、尚田龍池米等綠色農産品也十分受歡迎。”萬馬村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農産品正借助電商平臺進行全國推廣,以有機農業為主導産業,“水田宅”一體的宜居宜游水鄉目的地已逐步培育成熟。
翻看我市9條向全省推廣的“特田”建設經驗,其中産業發展佔4條,“+産業”已然成為驅動鄉村經濟提質增效的主力。錫山區錫北鎮周家閣村通過“企業+基地+農戶”聯動模式,聚集80余家花卉園藝、中草藥特種農産品企業,實現農業畝均産值達2萬元;陽山鎮桃園村不只産水蜜桃,桃花酒、桃花飲料、桃膠、桃木雕刻等衍生産品也受到市場好評,正走出一條“水蜜桃+”産業致富路;宜興市張渚鎮南門村依託青梅種植,培育出暢銷日韓及東南亞的國際品牌“古式梅丹”。
顧小江表示,眼下,我市“特田”建設帶動“三産”融合發展,鄉村旅遊、民宿、農家樂等業態壯大助推了農特産品“火起來、走出去”,下一步還將在“特田”IP打造、産業特色挖掘、“流量變銷量”上繼續發力,讓“特田”建設成為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引擎。
“+文化”,喚醒沉睡的鄉村資源
暑期剛過,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就亮出搶眼的“文旅成績單”:七八兩個月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文旅項目創收120萬元,擦亮了“文化嚴家橋”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嚴家橋村深挖“唐氏家族”“錫劇發源地”等文化稟賦,相繼建成唐氏工商業陳列館、唐氏舊居(敬唐樓)以及錫劇發源地展示館等多個文化場館,形成“天天有錫劇、周周有表演”的獨特鄉村文化標簽。
打文化牌,讓“特田”建設嘗到“甜頭”,帶動鄉村“文、旅、産”大放異彩。宜興市芳橋街道金蘭村以“蔣忠義結金蘭”典故為源頭,修復馬塘橋等古跡,收集石墨、青石板等老物件打造鄉土景觀。錫山區羊尖鎮麗安村“土洋結合”玩出新花樣,趙家塘17號的易道咖啡館裏坐著追逐“詩與遠方”的遊客,土特産糟雞糟肉傳承經典手藝,松糕進入標準化生産線,好吃好玩有內涵讓遊客紛至遝來,村民“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陽山水蜜桃、白塔陶茶文化、洑西‘深氧’……細數我市‘特田’建設的特色與經驗,文化已然是鄉村振興的持久活力、打造特色IP的核心資源。”住建人士説,我市將加大資金扶持和人才培育,依託文化賦能、産業開路,運用“生態+”“互聯網+”等方式,提升農業附加值、産業競爭力、文化吸引力,持續精琢現實版的“詩與遠方”。(無錫日報 作者 孫倩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