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未來”號,駛向深海 無錫、連雲港南北共建開創“江強海興”新模式
2025-09-16 09:58:47來源:無錫新傳媒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9月15日16時30分,隨著一聲長長的鳴笛,“未來”號從母港連雲港港口緩緩駛出,目的地:深遠海。由此,無錫、連雲港合作共建的我國首艘深遠海綠色智慧技術試驗船正式進入到深海試驗階段,江蘇南北聯動大文章再譜新篇。在江蘇推進“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的新時代,錫連兩地“握手”做好“海洋+”和“+海洋”文章,走出了科技創新、區域共融新模式。

  握手!無錫研發建造,連雲港“實戰”試驗

  “‘未來’號,開創了江蘇南北共建新模式!”連雲港市副市長、無錫市南北結對幫扶合作連雲港市前方工作隊領隊洪延煒感嘆地説,“未來”號的誕生,昭示著江蘇兩大地區——沿江地區和沿海地區,實現了共創共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跨區域“握手”。

“未來”號,駛向深海 無錫、連雲港南北共建開創“江強海興”新模式_fororder_2025091606232831119268

  江蘇因地制宜發展海洋經濟需要統籌臨海近海資源利用和深海遠洋開發,提高科創資源集聚度,“未來”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未來”號的研發建造地無錫,是蘇南地區的産業高地,擁有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總數5個、全省佔比超過1/3;“未來”號母港連雲港,地處新亞歐大陸橋東方起點,是江蘇面積最廣的潛在增長極,更有條件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新支點。

  為構建“陸—池—湖—海”試驗體系,服務江蘇“海洋強省”戰略,早在2019年,總部位於無錫的中船集團702研究所前瞻提出深遠海綠色智慧技術專用試驗平臺概念,在國家、省以及無錫市、連雲港市的大力支持下,歷時6年,“未來”號于2025年7月23日正式交付使用。

  “未來”號項目,是無錫和連雲港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的成果。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主任張海華介紹,無錫是其誕生地與“智慧核心”,肩負著研發設計、關鍵技術攻關和船舶建造的重任。“從總體方案設計、船型設計,到總裝製造……細數一下,船上的無錫元素至少有20處,比如兩個螺旋槳和消渦鰭,就是702所自主研製的‘獨門絕技’,兩項技術在國內船舶市場佔有率接近50%”。“未來”號採用雙槳雙舵、艏/艉雙側推,配備先進且完備的深海裝備海上試驗與作業保障系統、水下聲學系統、月池系統等,這些都離不開無錫科研院所、船舶修造企業的聯合攻關。而連雲港則是母港與“實戰舞臺”,為其提供了深遠海裝備起錨地、完善的船舶保障和廣闊的試驗場景。自7月底抵達連雲港以來,“未來”號已開展了智慧船舶動態測試系統等多次試驗。

  硬核!“六邊形戰士”劈波斬浪、逐夢深藍

  9月11日,在連雲港2號碼頭,記者見到了“未來”號。船首“未來”兩個大字格外吸睛,藍綠白相間的船身配色大氣清新。

  “這艘船就像一位‘六邊形戰士’。”張海華説,“未來”號既是新型綠色智慧技術的試驗船,又是深海裝備應用、調試、測試的支持船,還是科學家開展深海海洋調查的“海上移動實驗室”。

  “未來”號有多硬核?它總長110.8米,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續航力大於10000海裏,自持力超60天,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在綠色技術方面,擁有智慧引擎,其配備環形直流閉合母排,相當於給船舶的電力系統修了條環形高速路,多臺發電機和用電負載可以隨時切換接入,多相整流和變速發電技術則為船舶發動機裝了個“智慧大腦”,可根據用電需求,把發電機轉速和輸出調得精準匹配,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在智慧化方面,搭載太湖實驗室自主研發的MarineNet系統和動態測試系統,全船8000多個監測點,可實時監測船舶狀態,並把數據打包傳給船上的“大腦中樞”,實現全船數據“採—存—算—管—用”,同時船岸數據互聯互通,可以為行業提供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試驗平臺。最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科考船或試驗船相比,“未來”號全船採用模組化設計,預留了艙室空間和30多個標準化介面,如同“樂高積木”一般,可實現發電機組、雷達、科考設備、智慧系統等多種船用器件、設備及系統的便捷加換裝。

  登上船看到,船員們和科研人員都在緊張忙碌著,為開航出海做各項準備工作。船長尤計傑告訴記者,“未來”號9月15日起錨開啟首次深遠海試驗,將在兩三千米深的海域中開展特裝設備實海試驗、深遠海科考試驗等。此次出海人員共60人左右,包括船員、科研人員和保障人員等。他表示,這些試驗將加速深遠海裝備從“實驗室”到“大洋”的跨越,推動我國船舶工業綠色化轉型、智慧化升級、高端化發展。

  這艘寓意錨定深海、駛向未來的試驗船,將承載著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夢想,劈波斬浪、逐夢深藍。

  未來!因地制宜實現“江強海興”生動圖景

  黃海之畔的連雲港,坐擁7516平方公里海域。3年前,702所就開始在連雲港前瞻佈局國家級船海裝備實海驗證平臺。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先後打造了百噸高速試驗艇、“創智”號中尺度試驗船、“新智”號大尺度集成驗證模型等三個實船試驗載體。

  “‘未來’號的入列,成為我國‘陸—池—湖—海’試驗研究體系中的核心裝備,有力填補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實海驗證中試平臺的空白,對解決國産裝備實船海上測試與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具有重要意義。”張海華表示,“未來”號將和“創智”號等試驗船共同組建從連雲港出發的高能級海上“移動實驗室”集群,努力構建國際一流的綠色智慧海洋裝備創新研發、試驗驗證與示範能力基地。

  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連雲港成為江蘇沿海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未來”號不僅僅是一座“實驗室”,更重要的是,它是整合了無錫研發、製造資源以及連雲港海洋資源稟賦的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集合體。連雲港海州區委常委、無錫連雲港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丁偉説,深遠海試驗平臺,可以直接為海洋産業向新興領域邁進、特色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化工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撐。“以此為契機,無錫市南北結對幫扶合作連雲港市前方工作隊將引入無錫的科研力量、技術資源和管理經驗,包括招引相關産業項目,促進兩地在海洋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協同,推動連雲港成為海洋經濟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場’、産業迭代升級‘新引擎’。”

  在江蘇推進“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的新時代,“未來”號的建設以及後期的産學研合作將為無錫、連雲港南北共建開創嶄新模式——變傳統輸血式幫扶,為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立足沿江沿海城市的自然地理位勢和創新優勢,以新質生産力跨區域分工,實現“江強海興”的生動圖景。(無錫新傳媒 記者 吳曉亮、楊明潔 攝影 張小傑、程純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