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春華章|中國造“清淤航母”有多強?日清淤泥可填滿3.2個游泳池
從江蘇宜興城東港碼頭搭乘交通船駛入太湖,一座宛如“移動工廠”的廣闊水上平臺逐漸清晰,這便是守護太湖碧水的關鍵力量,太湖生態清淤“太湖之光”作業平臺。9月23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采風活動走進這裡,大家近距離感受新一代“清淤利器”的力量。
太湖生態清淤“太湖之光”作業平臺
作為全程參與“太湖之光”設計、建造與調試的核心參與者,中交天航局華東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辛永濤表示,太湖水質的長期威脅,來自沉積多年的淤泥。“這些淤泥的氮磷含量高,是藍藻滋生的‘溫床’,清理淤泥就是從根源上破壞藍藻生存條件。”2023年,中交天航局先行設計研製出智慧清淤平臺船“太湖之星”。“太湖之星”可以實現淤泥不上岸,但作業産生的余水仍要上岸處理後才能達標排放。這道“余水難題”,成了團隊必須攻克的最後關卡。
太湖生態清淤“太湖之光”作業平臺
而今,“太湖之光”的亮相,打破了這一局限。作為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綠色智慧一體化水上平臺,它於今年8月正式投用。這座水上“清淤工廠”,是由5艘專業船隻組成的“協同戰隊”。五船串聯,一體作業,集生態清淤、篩分調絮、脫水減容、余水凈化功能于一體,開創江河湖庫治理“零土地佔用、零二次污染、低碳排放”的全新模式。
每艘船都有明確分工。作為“先鋒”的新型智慧環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號”,依靠水下螺旋絞刀持續挖掘湖底淤泥。“我們會清理25至50釐米厚的淤泥,再通過1公里長的輸泥管道,將泥漿精準輸送至‘太湖之光1號’。”辛永濤説,“太湖之光1號”搭載新一代篩分、絮凝、脫水技術,高效分離淤泥中的貝殼、石塊等雜質。而“太湖之光2號”“太湖之光3號”則化身“打包平臺”,16組高效板框壓濾機全速運轉,將泥漿壓製成含水率約50%的泥餅。此外,還有世界首制的余水處理船,能將處理後的余水穩定提升至地表湖庫Ⅲ類標準,可直接排入湖中,實現“余水不上岸”的原位處置。
太湖生態清淤“太湖之光”作業平臺
“‘太湖之光’每天能穩定清淤8000立方米,體量相當於3.2個標準游泳池。”辛永濤給出一組數據,按照規劃,未來6年,“太湖之光”將清淤超千萬立方米。這些“變廢為寶”的泥餅,用途也十分廣泛。“既能用於濕地修復、礦山復綠,也能用於鹽鹼地改良、加工成農田肥料,實現淤泥的資源化利用。”此外,整個作業平臺採用清潔岸電驅動,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超千噸,在守護太湖生態的同時,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綠色發展理念。(現代快報 記者 盧河燕 鄭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