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19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南京大學落下帷幕。本屆賽事共吸引全國2700余所高校、300多萬大學生參與,經過層層選拔,來自472所高校的1283件頂尖作品在決賽同臺競技,代表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高水準。
與往屆不同的是,在這座堅實的“學術擂臺”旁,在團中央指導支持下,江蘇搭建了一個更廣闊的“産才融合”舞臺,將這場頂尖的學術比拼,延伸成為優秀人才、創新項目同地方産業深度對接的“第一現場”。

“1+6”體系,構建引才留才“強磁場”
賽場內外,一個以賽事為圓心、向産業與城市輻射的“強磁場”正在釋放強大引力。江蘇創新打造的“1+6”體系——以賽事本體為“1”,延伸出青年人才招聘會、項目對接會、青年發展型城市推介、“人工智能+”擂臺賽等六大活動,共同構築起引才留才的完整生態。
本屆“挑戰杯”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專項賽,在南大仙林校區與建鄴區同步舉行,成為觀察前沿科技與産業需求融合的重要窗口。在該賽道上,南大參賽團隊表現搶眼,斬獲7項特等獎,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專項賽擂臺上,企業帶著真實痛點“出題”,高校團隊輪番登臺“揭榜”。浙江華海藥業的賽題剛一發佈,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支團隊便迎難而上。“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商業化路徑清晰嗎?”企業提問直擊要害。同濟大學選手張旭東沉著應答:“我們已將需求拆解,每個模組都對標企業現有的研發管線。”
多項特等獎項目凸顯“AI+”賦能實效:在文脈傳承領域,“AI賦能文脈傳承”團隊通過智慧處理古籍文獻,將原本耗時數月的工作壓縮至30天,高效支持中小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在氣象預報方面,AI颱風定強模型已應用於中央氣象臺等業務單位,為颱風定強和預報提供重要參考;在現代漁業中,“智慧海洋牧場監測系統”借助無人艇與星載邊緣計算,實現海洋牧場的全覆蓋、實時智慧監測……
賽場之外,創新活力處處涌動。青年科技創新成果微展示區內,全國各地的青年們親身體驗建鄴區企業研發的開天眼無人機,品嘗香氣四溢的機器人手衝咖啡,用AI生成專屬報紙;在青年發展型城市推介區裏,人才補貼、創業啟動資金等政策引得青年們駐足諮詢,徐州米線、南京鹽水鴨、泰州黃橋燒餅等地方美食的香味,正裹著城市活力,直往全國青年心裏鑽。
江北新區團工委的展位被圍得水泄不通。“我們從領軍人才到大學生都有專項政策,租金補貼、創業獎勵,甚至創業失敗也有兜底補貼!”工作人員楊欽熱情介紹。來自武漢的選手徐晟傑聽得心動:“這裡的生物醫藥産業氛圍,讓我真想一畢業就來!”
賽場直通職場,120家企業現場“搶人”
賽場內,創新項目輪番路演,競技正酣;賽場外,企業展位前排起長隊,學子們帶著研究成果與人力資源負責人熱烈交流。當“挑戰杯”的科創火花遇上招聘會的職業機遇,一場人才與企業的“雙向奔赴”熱烈上演。據統計,當天現場用人單位共收取簡歷、現場面試超3000人,初步達成就業意向人數600多個。

同步啟動的“全國學子聚江蘇”青年科技人才專場招聘會上,120家優質企業攜7000余個就業實習崗位現場攬才。其中央企、上市公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75%,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多個前沿領域,為參賽學子鋪設了一條從賽場直通職場的快速通道。
京東集團一次性釋放1000多個技術及管培生崗位。“我們專門為‘挑戰杯’學子定制了TGT、TET等專項計劃,”京東校園招聘負責人表示,“這些學生在比賽中展現出的創新能力和項目經驗,正是我們尋找的未來技術骨幹。”
先聲藥業展位前,來自河南的參賽選手范克峰與企業代表熱烈互動:“公司不僅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首年免費住宿,還設計了系統的培養路徑,讓我們能跟著高管學習成長,非常吸引人。”先聲藥業人力資源負責人王易軍也透露,展位剛開放不久已接待十余位參賽學生,“選手們的專業背景和項目經驗,與我們醫藥研發、市場行銷等崗位高度匹配”。

本次招聘會不僅是企業精準引才的新嘗試,也成為江蘇企業面向全國青年招才引智的重要窗口。國家電投江蘇生産監控調度培訓中心綜合部副主任趙穎對這場“嵌入式”招聘倍感驚喜:“這是第一次把招聘展臺搬進挑戰杯現場,效果超出預期!”談話間,來自上海、湖南等地的高校學生已在現場完成簡歷投遞和初步意向洽談。“現場還有不少省外高校的老師前來問詢,邀請我們未來進入高校開展專場招聘,這為企業打開了跨省引才的新窗口。”趙穎説。
全程服務陪跑,37個項目對接落地
一場國家級學術賽事,正成為江蘇引才聚智的“超連結”。據組委會統計,本屆“挑戰杯”期間,通過項目對接與青年技術經理人團隊的精準匹配,已有37個項目落地,超60個項目初步達成轉化意向,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前沿領域。

“不能讓好項目比完賽就‘躺平’。”技術經理人王陽道出江蘇“主動出擊”的策略。賽事前夕,他與江蘇團省委團隊奔赴全國多地高校,開展了一場“提前預熱”的精準對接。“我們不僅要了解項目的創新點,更要摸清他們落地的‘堵點’——是缺資金,還是缺産業鏈配套?”王陽説。這種“問診式”對接已初見成效:徐州某高校項目被匹配至無錫宜興,浙江一所高校的生物醫藥項目也借機推進與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的合作。
在項目對接轉化會現場,簽約捷報頻傳——
“從昨天初次對接,到今天現場落筆簽約,前後不過24小時!”南昌大學教師俞金華團隊的無人機項目,成功與安徽綠丞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江蘇團省委把我們的項目視頻、PPT推給了技術經理人團隊。”俞金華回憶,企業看到資料後立即表達興趣,雙方初次接觸後,企業代表實地查看無人機演示、深入交流技術細節,當場敲定合作。“聊得特別投機,沒什麼猶豫的,當場就簽了!”
另一邊,西南交通大學陳德老師手握剛簽好的協議,信心滿滿:“你別看這設備模樣普通,卻能把精度卡到毫米級!”他們團隊研發的技術正式與南京沐傑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敲定合作。簽完意向協議,對方已明確將牽線企業資源。更讓團隊驚喜的是,剛簽完字,現場又有兩家園區主動上門洽談,“都是想實打實落地的,比意向更具體。”陳德坦言,蘇州工業園區直接承諾提供30萬元資金,“沒別的要求,項目好就放手幹,這讓我覺得江蘇産業生長氛圍非常好”。
“對接不是‘一錘子買賣’,我們要做項目的‘全程陪跑員’。”王陽表示,在落地轉化會議上,主辦方設置簽約環節,並承諾後續提供從代工對接、政策支持到知識産權保護的全流程服務。
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投資總監張狄也向全國青年團隊發出邀請:“南京已準備好全方位的支持。”他所在機構管理著總規模20億元的天使基金群,已在全國高校投資10余個早期科技項目,覆蓋未來能源、具身智慧等賽道,總投資額突破1.2億元。其“投孵結合”模式,正是要補上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我們希望將賽事的‘短期熱點’,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長期動能’。”團省委負責人表示,未來的競爭是創新生態與服務的競爭。“我們不僅要引得進,更要通過全鏈條服務、完善配套和宜居環境,讓青年人才和項目留得下、長得好。”(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