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提前謀劃、先行先試,抓好六項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工作。
萬載縣官元山省級森林公園成為市民假日休閒地 供圖 萬載縣林業局
集體林權流轉登記的渠道已經暢通
萬載縣按照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改革思路,探索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具體做法,林業和自然資源部門密切配合,為集體林地的收儲流轉、評估交易、林權登記等提供一站式服務,新的林權流轉登記渠道已基本暢通。目前該縣已辦理林權流轉交易666宗,面積3.8萬餘畝。
適度林業規模經營的態勢已經形成
“分山到戶後,林權分散化,經營碎片化,體現不了林業的規模經營效應,只有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走規模經營之路才能讓林農最大得利”。為此,萬載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範引領作用,依託林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引導林農以山林資源有償流轉或折資入股等方式,與龍頭企業、林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抱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富民強村新模式。通過積極推動林業規模經營,2023年以來全縣涌現出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大戶、林業合作社等林業新型經營主體400余家,林地經營面積達13.07萬畝。2024年全縣林業總産值達17.4445億元。
萬載縣九龍林場的闊葉林 供圖 萬載縣林業局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機制已經建立
“感謝你們的調解,讓這起困擾我們三年多的跨鄉鎮山林糾紛得到圓滿解決。”7月26日,萬載縣茭湖鄉村民戴桂啟的感謝之情溢於言表。
據悉,萬載縣林業局和縣自然資源局結合本縣實際,積極探索化解林權類歷史遺留問題之路,兩個單位按照各自職責進行分工合作,緊緊圍繞登記信息、權屬重疊、地類衝突、確權程式、已登記未發證等五方面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自《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公佈以來,萬載縣已處理歷史遺留問題61宗。針對林權糾紛情況複雜、時間跨度長,調處難度大等情況,在完善調處工作機制基礎上,注重運用好“鄉土牌”化解林權糾紛,使林權類歷史遺留問題化解進入快車道。
國有林場示範帶動的作用已經顯現
“養蜂既不佔用耕地,也不佔用林地,只需要把蜂箱放在林間的空地就好了,然後小蜜蜂就會飛到林子裏面去採集花粉花蜜,這份收入實在是太輕鬆、太划算。”8月初,萬載縣九龍林場養蜂人譚光華不無詼諧地説。
萬載縣以“國有林場+林農”“國有林場+村集體”“國有林場+合作社+林農”等共建模式,大力發展毛竹筍材兩用林、珍貴樹種、林下養蜂、黃精種植等綠色産業。截至目前,萬載縣森工林場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場外造林23000余畝,培育珍貴樹種、林下黃精種植1200余畝,九龍林場開展林下石菖蒲種植近500畝,林場完成毛竹筍材二用林基地建設5萬畝。通過國有林場的引領示範帶動,全縣增加就業崗位5000多個,帶動群眾增收300萬餘元。
天然林公益林保護的管理已經並軌
萬載縣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將公益林和天然林作為一個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來綜合施策,積極推進集體天然商品林納入天保林管理,實現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管理並軌,全面提升公益林和天然林的整體品質。
萬載縣森工林場有限責任公司官元山林場護林員在官元山省級森林公園開展巡護 供圖 萬載縣林業局
萬載縣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面積44.7萬畝,區劃生態公益林49.6萬畝,合計面積佔全縣森林總面積的55.6%。為促進天然林和公益林並軌管理,該縣經過多年探索,逐步做到了四個統一:統一監督管理措施,制定印發了《萬載縣林木採伐監督管理辦法》,對天然林和公益林均以管護為主,嚴禁商業性採伐;統一巡護監管,將全縣公益林護林員、天然林護林員等進行優化整合,組建了一支140人的林長制專職護林員隊伍;統一檢查驗收,做到天然林和公益林年度檢查驗收同步開展,檢查內容、檢查方法、檢查人員、檢查時間均保持一致;統一生態補償標準,自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起,便按照公益林補償標準發放天然林補助。如今,林農習慣性地將公益林和天然林統稱為“生態林”,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管理已實現全方位並軌。
創新綠色金融産品的實踐已經啟動
萬載縣不斷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統領,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産品創新,不斷激發林業發展活力。全縣新增林權抵押貸款12筆,面積18228畝,成交額達2095萬元。
林業經營週期長,前期資金投入大,必須寫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萬載縣推出“財農信貸通”“百福·碧根果貸”等貸款業務,馬步鄉寶石村李冬紅利用政策扶持,獲得了90萬元的貸款用於發展綠色苗木産業。
萬載縣自2023年12月成立林業投資公司以來,通過建立林權收儲平臺,積極支持國儲林建設,努力打造統一、高效、規範的林業發展投融資平臺,不斷壯大平臺的資源資産。目前,萬載縣林業投資公司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提交申請貸款8億元,雙方已簽訂了3億元的投融資協議。(文 吳衛東 方準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