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西消息(記者 張震寰):當古老的苧麻與現代的巧思交織,一種瀕臨失傳的技藝便奏響了復興的樂章。5月27日,“行神州‘播’天下”優質主播中國行採訪團走進江西新餘夏布繡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新餘夏布繡的獨特魅力。
夏布繡作品《麗人行》
步入夏布繡博物館,時光仿佛在此交匯。很難想像,素有“麻布繡花,底子太差”之説的夏布,竟能誕生如此驚艷的藝術。鎮館之寶為8米長卷《清明上河圖》,苧麻的天然肌理賦予了畫面水墨般的暈染效果,汴京風華在針線下栩栩如生。雙面繡《麗人行》更將夏布繡的技藝推向極致,正反兩面圖案分毫不差,令人嘆為觀止。
主播們拍攝夏布繡作品
夏布繡于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成為江西刺繡中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起源於北宋的夏布繡,以苧麻為布,一度因材質粗硬、工藝複雜及工業化衝擊,在20世紀80年代陷入低谷。轉機源於一代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小紅,由於不忍珍貴繡品流失或損毀,毅然投身“搶救性”保護,並毅然拒絕了資本重金求購的誘惑,將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至今。
張小紅深知,要讓老手藝活下來,關鍵是創新,必須攻克夏布“生硬”的難題。她帶領團隊改良夏布品質,研發出透底針、層疊針等六種新針法,成功將夏布繡從民間實用繡品昇華為格調高雅的藝術刺繡。
傳承人吳婉菁為大家介紹夏布繡
如今,這份古老技藝正煥發新生。年輕一代如新餘市代表性傳承人吳婉菁,不僅守護著館內大量珍貴繡品,更積極推動夏布繡融入現代生活。“你看我戴的耳環就是夏布繡。”吳婉菁笑言,“很多展品還在‘出差’呢。”箱包、燈飾、服飾……與當代設計融合的夏布繡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態回歸大眾視野。
據了解,夏布繡如今已遠銷俄羅斯、德國、巴西、日本等十余國,成為新餘乃至江西對外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