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江西財經大學虛擬現實産業學院“安源星火VR先鋒”實踐團隊走進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帶著對紅色文化的熱愛與執著,對文化産業創新的渴望與追求,共同踏上了這場知識與實踐交融的“三下鄉之旅”。
隊員們來到萍鄉博物館這一實踐點,開始運用數字技術了解館藏文物和地方歷史,為傳承紅色文化及地方文脈貢獻力量。
史前印記:見證億年生命演化
博物館一層“史前萍鄉”展廳內,中央展櫃的恐龍蛋化石當屬焦點。這些晚白堊世的遺存保存完好,蛋殼棱紋細密,封存著1.3億年前的生命信息,與同期贛蜥化石共同勾勒出恐龍家族在萍鄉繁衍的完整圖景,帶裂紋的蛋化石具象呈現出生命誕生的瞬間。展櫃一角,直徑近半米的巨型靈芝標本引人注目。這株採自楊岐山原始森林的野生靈芝生長近百年,菌蓋舒展如波,菌褶細密似刻,彰顯著萍鄉山水對生命的持久滋養力。
活動合影 攝影 王佳冰
地名探源:探秘“萍鄉”三重密碼
“萍實堂”展區的“萍鄉得名三説”展板系統呈現地名淵源:“萍草説”源自唐代《元和郡縣誌》“此地多生萍草”的記載;“萍實説”關聯《孔子家語》中楚王獲吉祥果實的典故;“萍聚説”則因吳楚交界商旅往來如萍水相逢而得名。展櫃內萍草標本與古籍復刻本相互佐證,讓實踐團成員直觀感受地名中蘊含的自然稟賦、歷史傳説與人文底蘊。實踐團成員拍攝萍鄉“三説”的示意圖時,輕聲感嘆:“一個地名藏著三重密碼,既見自然稟賦,又含歷史傳説,更顯人文溫度。”
文明遺存:勾勒歷史演進軌跡
二樓展廳內,商周青銅甗三足穩立,漢代滑石豬線條洗練,宋代青瓷執壺釉色瑩潤如冰,系列文物串聯起萍鄉農耕文明的千年演進脈絡。 民俗展區的儺舞面具獨具張力,“開山神”形象三眼怒睜,雲紋雕刻層疊繁複。作為“中國舞蹈活化石”,萍鄉儺舞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藝術魅力引得隊員們紛紛記錄紋樣細節。
隊員們在展廳參觀 攝影 劉力菲
轉角處,北宋黃庭堅《萍鄉縣廳壁記》拓片墨韻猶存,作品筆力蒼勁,兼具風土記述與抱負抒發,隊員林曉參觀後表示:“墨痕間凝結著古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沉情愫。”
精神傳承:跨越時空的價值接力
三樓“人物長廊”集中展現萍鄉兒女的精神譜係:三國謀士劉曄的謀略傳奇、南宋理學家李燔的教化功績通過圖文娓娓道來;6位開國將軍的勳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其中甘祖昌將軍解甲歸田、深藏“人民功臣”勳章的事跡尤為動人,盡顯純粹家國情懷。現代展區螢幕上,兩院院士吳學周、彭蘇萍的科研歷程與鄉村振興帶頭人的實踐故事交替呈現。實踐團團長總結道:“從先賢到將軍,從院士到新農人,‘堅韌、擔當’的精神在萍鄉大地代代相傳。”(文 涂馨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