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
2025-07-16 18:01:1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震寰責編:尹紅燕

  7月13日,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經緯傳承實踐隊,走進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小源村,深度探尋兩項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夏布與扛燈。實踐隊員在小源村項目負責人李優優的引領下,順利找到村子裏精於夏布與扛燈製作的手藝人。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16

實踐隊員和指導老師向手藝人了解當地苧麻種植基地情況 攝影 劉連升

  上午,實踐隊走進夏布手藝人李六秀和李英的家中,李奶奶已八十多歲高齡。她帶領隊員們來到了苧麻種植地,並向隊員們介紹,苧麻生長週期獨特,40天便可收穫一次,一年能收4次,然而,受限于土地等因素,本村苧麻能産出的夏布不超過2匹,多數原料麻線需要從鎮上採購。李六秀講述了苧麻從收割到製成夏布的過程,讓隊員們對夏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18

實踐隊員向手藝人學習“績麻” 攝影 劉連升

  隨後,李六秀便開始為隊員們展示夏布製作工藝。首先,她教授實踐隊員“績麻”,先將苧麻的外皮小心剝下,把苧麻浸泡在水中,待其變得柔軟後,便開始分離纖維。她熟練地將纖維一絲絲抽出,接著捻成細細的麻線。她一邊示範,一邊叮囑隊員們注意手法,要輕柔且均勻用力,否則纖維容易斷裂。隊員們圍在旁邊,紛紛上手嘗試,在手藝人的耐心指導下,漸漸掌握了要領。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19

手藝人李英展示刷布(上漿)工序 攝影 劉仙蘭

  接著,手藝人李英展示了刷布(上漿)工序,用刷子蘸上預先調製好的新鮮米漿反復在紗線上刷動。最後,手藝人又為大家展示織布環節,手藝人將紡好的絲線有條不紊地安裝在織布機上,手腳配合,梭子在經線中快速穿梭。李英熱情邀請隊員體驗,在手藝人的悉心教導下,實踐隊員也逐漸掌握了一些技巧。整個過程中,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了夏布製作的不易,對這項古老技藝也多了一份敬意。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21

實踐隊員親身體驗織布 攝影 劉連升

  在調研中,實踐團隊發現小源村的夏布産業面臨諸多挑戰。當地沒有特定的苧麻種植基地,夏布生産也僅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後續的工藝品深加工。這不僅限制了夏布産業的經濟價值,也不利於夏布文化的廣泛傳播。目前為止,整個小源村從事夏布手藝的不超過4家,且都在農閒時作為副業,也無人繼承。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25

實踐隊訪談夏布手藝人 攝影 劉仙蘭

  與夏布一脈相承的扛燈,同樣鐫刻著小源村厚重的歷史記憶。扛燈製作工藝精細複雜,手藝人一天至多只能完成兩個。其製作選材極為講究,所用苧麻不僅取自本地,更是承載了夏布文化的延續。村裏的扛燈手藝人曾樹良,自19歲起便投身扛燈製作,其家族傳承扛燈製作手藝長達百年,父親曾是備受認可的非遺傳承人。他的妻子李春香也是扛燈製作的一把好手,夫妻二人多年來一直堅守著這份傳統技藝,用心雕琢每一盞扛燈。然而,現在這份珍貴的家族傳承也同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嚴峻危機。放眼整個小源村,掌握這門精湛手藝的人已寥寥無幾。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26

製作扛燈所用材料 攝影 劉連升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27

實踐隊員向手藝人了解扛燈製作方法 攝影 劉連升

  除了扛燈,村裏還有獨具特色的小魚燈。製作小魚燈同樣需要精細的手藝,每一個步驟都容不得馬虎,從骨架的搭建到燈身的繪製,都傾注了手藝人的心血。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28

實踐隊訪談扛燈手藝人 攝影 劉連升

  手藝人曾樹良夫妻介紹,扛燈和小魚燈的銷售時間較為集中,主要在正月十五前後,過年期間需求稍有增長。在過去,製作扛燈是村民們賴以謀生的重要手段。但在當下多元經濟浪潮的強烈衝擊下,會製作扛燈和小魚燈的手藝人越來越少,這些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南昌工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隊: 觸摸夏布肌理 點亮扛燈記憶_fororder_圖片30

實踐隊與扛燈手藝人合影 攝影 簡宏

  通過與李英、曾樹良等手藝人深入交流,以及實地觀察夏布與了解扛燈的製作過程,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緊迫性。經緯實踐隊成員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通過多種渠道助力小源村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讓夏布與扛燈這兩項古老技藝在新時代重煥生機。(文 陳威 黃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