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畔,九江濂溪區新港鎮官洲村的一處老宅裏,年逾八旬的非遺傳承人陳禮友正用雙手,延續著千年漁舟的技藝密碼。近日,江西職業技術大學“青雅財小金”鄉村振興促進團深入探訪,見證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之路。
“青雅財小金”鄉村振興促進團成員與陳禮友(右一)交流 供圖 江西職業技術大學
從湖上木舟到遠洋巨輪,匠心如初
年過八旬的陳禮友精神矍鑠,他的一生與“船”緊密相連。青年時,他是鄉間巧匠,憑藉斧鑿的技藝,將一根根老杉木化身為能在鄱陽湖風浪中穩行的巴鬥船。這種獨特的平底寬艙木船,是湖區漁民生産生活的“老夥伴”,其製作技藝凝聚了世代匠人對木材特性和水流規律的深刻理解。中年時,他懷揣技藝走向更廣闊的海洋,在福建沿海的船廠擔任船舶設計師,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鋼船製造。如今耄耋之年,他帶著對故土的眷戀與對技藝消亡的憂慮,傾注全部心力於巴鬥船技藝的搶救與傳承。
列入市級非遺,邁向保護傳承的新起點
巴鬥船 供圖 江西職業技術大學
“不能讓祖宗的手藝在我們這一代斷了根!”陳禮友的話擲地有聲。為了讓巴鬥船走出瀕危困境,他踏上了申遺之路。為拍攝高品質的申報宣傳片,他自掏腰包花費超過3萬元;他還伏案疾書,將畢生積累的選材、放樣、打麻、桐油防腐等核心技藝流程系統整理成書稿,目前正為出版四處奔走。從船體結構的精確數據到每一道工序的口訣心法,字字句句皆是心血。在陳老的不懈努力下,巴鬥船製作技藝于2024年成功列入九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正全力衝刺省級非遺認定。這條路,他走得無比堅定。
面對挑戰,守護“活化石”,連接過去與未來
巴鬥船不僅是水上交通工具,更是鄱陽湖地區漁耕文明的“活化石”,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歷史與生態智慧。陳禮友老人的堅守,為這門古老技藝在當代的存續點亮了一盞明燈。他的申遺之路,正是為了給後人留下可循的“技藝密碼”。
“青雅財小金”團隊此行,不僅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這份珍貴的非遺記憶,更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中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意義。(文 辛作林 穀雨萌 張斯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