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生命接力:從血管到血管的“熱血續航”
2025-08-19 16:24:06來源:新華社編輯:尹紅燕責編:尹紅燕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大一附院”)的臨床診療體系中,輸血醫學科猶如一條隱秘而關鍵的“生命線”,從肝移植術後的緊急溶血救治,到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規範化管理;從AI智慧平臺的精準輸血指導,到血漿置換技術的千例實踐,這個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團隊,正以“安全、循證、精準輸血”為核心,推動輸血醫學從“血庫供血”向“精準化臨床診療”的深度轉型。

  全程智慧管控:構建臨床用血全面品質管理“防火牆”

  臨床用血品質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的基石,更是輸血醫學科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支撐。南大一附院副院長、輸血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樂愛平教授介紹,南大一附院自2009年起便率先構建起臨床用血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並開發及持續迭代臨床用血全程閉環智慧路徑化管理信息系統,為輸血安全築起第一道“數字防線”。

  該系統通過整合患者血液管理、輸血治療方案、知情同意、輸血申請、相容性檢測、血液儲存、發放、運輸、輸血安全監測、輸血療效評價、品質持續改進等全流程數據,實現了“智慧路徑、實時控制、信息共享、追溯可查”,確保每一袋血液從入庫到輸注的全鏈條安全。其不僅榮獲“全國臨床輸血創新項目獎”,還逐步在全國醫療機構推廣應用。

生命接力:從血管到血管的“熱血續航”

醫務人員在單病種循證和精準輸血人工智能平臺上操作。

  在此基礎上,團隊開發的單病種循證和精準輸血人工智能平臺,進一步將“經驗輸血”升級為“數智輸血”。

  “過去輸血申請單靠人工審核,現在系統不但會自動對過程智慧路徑實時控制及風險預警,還能幫助智慧輔助決策,比如患者的基礎疾病、臨床症狀和基線數據,包括血紅蛋白閾值、凝血功能等是否匹配輸血指徵。”樂愛平介紹,該智慧平臺可實時監控患者生命體徵和實驗室檢測指標,並實現多系統共享信息,提供最佳輸血方案與輸血時機,為臨床個體化循證輸血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數智化賦能的腳步仍在延伸。目前,團隊正依託臨床大數據,集成超9億條輸血數據,研發輸血醫學專科大模型,以輸血安全、患者血液管理、要不要輸血、輸什麼血、怎樣輸血、輸血療效及預後轉歸為核心,構建更智慧、更高效的精準輸血輔助決策系統。

  創新驅動:從“輸血支持”到“治療干預”的跨越

  科技創新為急危重症救治注入硬核力量。2025年2月,46歲的肝移植患者李某某術後突發血紅蛋白驟降。多學科會診中,輸血醫學科團隊通過免疫血液學檢測精準鎖定病因——ABO血型抗體介導的免疫性溶血。“這種情況就像免疫系統誤攻擊自身紅細胞,單純輸血只能治標。”輸血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胡飄萍解釋道。治療團隊採取“雙線作戰”:一方面輸注5次特殊配型的O型Rh陰性紅細胞改善貧血,另一方面通過3次治療性血漿置換術清除致病抗體。最終,患者溶血症狀得以完全緩解,順利出院。

  作為科室核心治療技術之一,治療性血漿置換術自2018年開展以來,已成功完成逾1500例。其原理是通過血漿分離設備精準去除血液中異常抗體、毒素等致病成分,同步補充健康血漿或替代液,快速恢復機體功能,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毒等重症救治中發揮關鍵作用。

生命接力:從血管到血管的“熱血續航”_fororder_GjxfshC007010_20250819_CBMFN0A002

輸血醫學科醫務人員給病人做血液單採治療。

  面對臨床用血緊張的難題,科室的“儲存式自體成分血單採技術”更顯價值。以罹患20釐米巨大肝癌的陳某某為例,術前通過該技術一次性採集4單位自體紅細胞,術中出血量達1000毫升時,全部採用自體血回輸,實現“零異體輸血”。“這相當於為患者建立‘私人血庫’,適用於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等手術備血。”樂愛平介紹,該技術還榮獲了醫院2017年度優秀新技術一等獎,8年來已為1268例疑難手術患者保駕護航,既減少異體輸血反應,又緩解血源壓力。

  技術創新的版圖持續拓展。科室突破傳統“血庫供血”局限,構建起覆蓋檢測、治療、管理的全鏈條技術體系,目前已開展22項新技術新項目,其中近5年新增10項,技術迭代活力顯著。

  在治療領域,科室率先在省內獨立開展的淋巴血漿置換、全血置換、三氧自體血回輸療法及富血小板血漿(PRP)技術,累計完成治療逾4000例。輸血檢測領域則常規開展不規則抗體篩選與鑒定、疑難血型鑒定、分子診斷等精準技術,為複雜病例提供支撐。

  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罕見病與疑難雜症的救治成功率,更推動輸血醫學科從“血液供應者”轉型為“臨床治療核心參與者”,為學科向“精準化診療”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人才與科研:築牢學科發展的“根基”

  在南大一附院輸血醫學科的實驗室裏,博士後團隊正專注于“新型免疫細胞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這一選題入選2020年中國科協十大工程技術難題,其研發的免疫多肽疫苗和樹突狀細胞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彰顯著團隊從臨床需求出發的科研穿透力。這種“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的研究導向,正是科室科研實力的生動注腳。

  學科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梯隊。目前科室34名醫護研人員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82.4%,其中博士學位佔比38.2%,高級職稱佔23.5%,形成“老中青”銜接有序的人才結構。

生命接力:從血管到血管的“熱血續航”_fororder_GjxfshC007010_20250819_CBMFN0A003

2024年中國醫師協會輸血科醫師分會年會上,樂愛平教授作主旨報告。

  學科帶頭人樂愛平教授作為全國十大“輸血領軍人才”、江西省“雙千計劃”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帶領團隊構建起“臨床問題—基礎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完整閉環,讓科研與臨床形成良性互動。

  科研成果的“質”與“量”同樣亮眼:近3年承擔國家級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11項,其中“腫瘤免疫精準診療研究及相關産品開發”獲批江西省“揭榜挂帥”重大關鍵技術類項目;發表SCI論文42篇,其中一區TOP期刊21篇,科研成果先後斬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依託這些成果,科室還獲批了輸血醫學江西省重點實驗室和江西省臨床醫學科學研究院輸血醫學研究所,成為區域輸血醫學科研高地。

  教育教學則為學科發展注入長效動能。作為南昌大學輸血醫學碩士學位點,科室已培養博士10人、碩士8人;連續8屆舉辦的“井岡輸血醫學論壇”,線上線下培訓省內外從業人員超3000人次,成為輻射全國的輸血醫學學術交流品牌。

  如今,歷經21年發展,在學科帶頭人樂愛平的帶領下,南大一附院輸血醫學科已由起初63㎡的血庫、5名檢驗技術人員發展成為現在擁有3000㎡現代化輸血醫學中心、34名由醫、技、護、管、研組成的學科團隊,構建起覆蓋全面品質管理、輸血檢測、治療技術的完整體系,實現了醫、教、研、管、服、防、人才培養的協同發展,在學科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團結、協同、唯實、創新”的團隊文化。

  “輸血醫學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科學、安全、有效應用於疾病預防和診治的臨床醫學分支學科,在急危重症患者臨床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質是‘一條血管到另一條血管’的生命接力。”樂愛平教授如此定義學科的使命。“我們始終以‘臨床用血全面品質管理為基石,以輸血檢測技術為支撐,以輸血治療服務為方向’,既要守住‘安全輸血’的底線,更要突破‘精準治療’的上限,讓輸血醫學真正成為守護生命的‘隱形防線’。”——這既是學科發展的凝練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鄭重承諾。(趙瑞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